博主在網(wǎng)上里看到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為什么傅首爾、蘇敏、楊笠這些女性公眾人物會引發(fā)男性群體的集體反感?是她們說錯了什么話嗎?今天我要帶你們看清這背后的深層心理機制。
室友的暴怒
剛來北京時,我和一個懷揣導演夢的直男合租。那會兒他沉浸在"有才華會自己發(fā)光"的幻想里,于是我委婉提醒:"要不先找份基礎工作積累經(jīng)驗?"結果他當場變臉:"你在教我做事?"
這句話讓我愣了很久。我們習慣的拒絕方式是"我不認同"或"不需要建議",而他用的卻是資格判定——不是建議內容有問題,而是你這個人沒資格給我建議。
狼群思維
后來我恍然大悟:典型的男性思維就像狼群社會的生存法則。他們看人會自動分級——你是地位更高的頭狼?還是該俯首稱臣的跟班?這種分級直接決定他們對待你的態(tài)度。
最刺激男性神經(jīng)的,是當他們認為地位不如自己的狼,居然站上了頭狼專屬的位置。就像視頻彈幕里常刷屏的:"你也配?""下臺!"這種憤怒本質上與內容無關,而是對他們心中秩序被顛覆的本能反抗。
特權區(qū)的挑釁
男性群體總宣稱排斥某些女性是因為"她們發(fā)言不夠專業(yè)"。但看看那些在臺上念稿磕巴、說話顛三倒四的男性領導們,可曾有誰遭受過同等規(guī)模的批判?
所謂"批判標準"其實是流動的。當楊笠說"男人這么普通又這么自信"引發(fā)軒然大波,但同樣的話如果出自馬斯克之口,馬上會被追捧為"成功學箴言"——因為在男性認知里,只有他們認可的上位者才有評判資格。
被挑戰(zhàn)的禁忌
現(xiàn)在你能明白那些憤怒從何而來了嗎?問題的核心根本不在于女性說了什么,而在于她們做了男性眼中專屬高階層的動作——評價男性群體。這就像闖入狼群禁地的外來者,內容本身已不再重要,單是越界的行為就足以引發(fā)圍攻。
當下次再看到這類現(xiàn)象時,不妨想想:我們是否也在無意識中,把某些話語權當作了某個性別的專屬特權區(q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