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南郟縣出了個“33億元投資的熱鬧事兒”,大家都在討論,有個商人蘇文,說自己是“外國院士”還是“蘇轍的后人”,跟當?shù)卣灹藗€框架協(xié)議,結果項目后來就沒動靜了,有人質疑官方就回應說“一分錢沒投,縣里沒損失”,可實際上就這么一張沒用的紙背后,地方政府扮演的角色還有付出的那些東西,哪是“沒損失”這幾個字就能簡單說清楚的。
郟縣因為“三蘇墳”挺出名的,搞文旅招商本來應該是個發(fā)展的好機會,但地方政府招商的時候太著急,對蘇文那些到處都是漏洞的身份什么都不管:俄羅斯院士的身份被證明是假的,蘇轍后人的身份也讓人懷疑,高管的經(jīng)歷也是假的……就光憑某個省官員推薦,就大張旗鼓地簽約,還使勁宣傳,基層政府甚至都開始準備項目了,村民地都不種了,土地規(guī)劃也停了,現(xiàn)在項目沒了,莊稼還能接著種,可政府公信力破了個口子,咋補上?老百姓對政府的信任,哪是輕飄飄一句“沒損失”就能拉回來的?
更荒唐的是,蘇文一分錢沒投,就靠著郟縣給的“東坡書院院長”這個名頭還在繼續(xù)騙人,當?shù)卣畬@事什么都不說,既不把那個空殼機構取消,也不跟大家講清楚,這種像“捂著耳朵偷鈴鐺”一樣的處理辦法,不光讓騙子更囂張,還讓郟縣成了別人笑話的對象,再看看廣東大埔縣虎山中學,遇到“假院士”的事兒,主動發(fā)函說情況,還反思審查的漏洞,這種坦誠的態(tài)度反而讓人尊敬——真正有擔當,可不是“蓋住問題”,而是要有面對問題的勇氣。
招商時候的騙術可能沒辦法完全沒有,但那些疏忽本來能躲開,要是地方政府在接觸的時候能更小心點:好好查查身份資格,科學地看看項目能不能行,把監(jiān)管的辦法弄好,別光想著“億元項目”這種好聽的名兒,蘇文的謊話可能早就被拆穿了,現(xiàn)在這場鬧劇結束了,更得好好找找問題在哪:誰給假身份開的方便之門?誰該為沒用的宣傳掏錢?公共資源浪費了怎么追究責任?只有自己給自己找問題,自己懲罰自己,才能不讓“33億的泡沫”再出現(xiàn)。
發(fā)展是得有熱情,但更得理智,要是招商變成了只圖好看的“面子工程”,政績成了數(shù)字上的“游戲”,最后受傷的不只是地方的錢袋子,還有老百姓的心,郟縣要是真想把“三蘇文化”這個招牌擦亮點,就得用踏實代替浮躁,用制度管住那些亂來的行為,只有這樣才能真的不在招商的路上,一次次被騙子當成“工具”,畢竟老百姓的信任可禁不起隨便浪費,政府的公信力更不能被隨便耍著玩!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僅為基于所涉事件及網(wǎng)友觀點的客觀呈現(xiàn)與個人看法分享,不構成對任何外賣商家、平臺的絕對評價或商業(yè)建議。外賣食品安全問題需以監(jiān)管部門調查及權威信息為準,讀者應理性看待,自行判斷相關消費行為,本文不對因依據(jù)內容做出的決策承擔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