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練廳里,貴州大學舞蹈系的學生們反復躍起、定格,汗水浸透衣衫。舞蹈老師緊盯演員的每一拍每一步,“差一拍,隊形就亂了,那股戰(zhàn)場殺氣就散了。”每組動作背后,是舞蹈詩《安·和·順》創(chuàng)作團隊對藝術極致的追求。這部即將代表安順市亮相貴州省第八屆少數(shù)民族文藝會演的作品,將于9月24日在貴州飯店國際會議中心大禮堂精彩上演,為全省觀眾和游客送上一場精彩的視覺盛宴。
近日,記者通過深入采訪該劇目的主創(chuàng)團隊及演員,了解這部作品背后的創(chuàng)作故事。
“打造以屯堡文化為題材的劇目《安·和·順》,旨在緊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線,表達‘中華民族一家親’的主題,助力構(gòu)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笔形y(tǒng)戰(zhàn)部副部長,市民宗委黨組書記、主任楊桂介紹。屯堡文化是民族交融的生動見證,其中蘊含著各民族在長期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的共同記憶、價值理念和精神紐帶。該劇目依托屯堡文化這一載體,融合地戲、山歌及布依族、苗族等民間藝術元素,圍繞“安”安邦定國、安居樂業(yè),“和”民族融合、和諧共生,“順”風調(diào)雨順、社稷昌順,具象化“五個共同”內(nèi)涵,通過舞蹈詩的形式,讓觀眾在感受安順文化魅力的同時,更能從中體悟中華民族的精神內(nèi)核和家國情懷,強化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為構(gòu)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注入鮮活的文化力量。
這部作品的誕生,離不開眾多專家團隊的智慧與汗水。劇目藝術總監(jiān)、編劇穆維平介紹,該劇創(chuàng)作團隊歷時近兩年,從籌備采風、劇本創(chuàng)作、音樂編配到服裝道具設計、舞臺排演,每一步都凝聚著團隊成員的心血與努力。
“音樂創(chuàng)作上頗具匠心,不僅融合了布依族的婉轉(zhuǎn)、苗族的靈動、蒙古族的蒼茫與漢族的厚重,更將地方特色濃郁的花燈調(diào)、地戲韻律納入其中。”作曲、音樂總監(jiān)海洋介紹,《安·和·順》音樂團隊力爭在創(chuàng)作中循著安順與中原的歷史聯(lián)結(jié),借鑒了明朝江南小調(diào)的溫婉與貴州民族音樂的質(zhì)樸碰撞交融,織就出強烈的音樂對比聽覺畫卷,讓歷史與地域音樂在劇情中不斷交融和翻轉(zhuǎn)。
那么,如何將六百年的戍邊史、民族情凝練成流動的舞姿?“以‘詩’破‘劇’,讓‘寫意與留白’成為第一人稱?!睂а輳堄缿c告訴記者,首先從敘事方式上進行了創(chuàng)新表達。《安·和·順》以“安邦、家和、順美”三重詩意幕次結(jié)構(gòu)取代傳統(tǒng)場次。每一幕內(nèi)通過若干“詩節(jié)”轉(zhuǎn)場并列。幕間由一位木雕儺面老匠人為情緒勾連,使觀眾沉浸在充滿詩意浪漫之美的寫意變化中,完成時空轉(zhuǎn)換。
在這部劇目中,江南小調(diào)的哼唱、戰(zhàn)場鼓點的驟停、屯堡少女甩動的辮梢,代替語言成為敘事線索。群像替代主角,男子舞動展現(xiàn)“戍邊屯田與保家衛(wèi)國的集體意志”,女子群舞化作“江南水意與黔山月色的千里牽連”。
“這種敘事方式不僅打破了常規(guī)舞蹈劇的線性敘事模式,更讓觀眾在沉浸式的體驗中感受到屯堡文化的深厚底蘊。”張永慶說,該劇還在舞美設計上,巧妙地將安順的“地、人、神”元素搬上舞臺。
具體來看,在地貌意象上,喀斯特與屯堡石墻的巧妙運用,民族服飾里屯堡服飾、仡佬蓑衣、苗族銀飾的精美呈現(xiàn),以及儺面從道具到“神”的顯影的創(chuàng)意設計,都讓人眼前一亮。特別是燈光設計,通過“月亮”這一核心意象的運用,營造出“千里共嬋娟”的鏡面效果,讓觀眾仿佛置身于一個夢幻般的世界。
作為屯堡文化的藝術化呈現(xiàn),《安·和·順》承載著超越地域的意義。穆維平表示,劇目將安順傳統(tǒng)民族文化元素與現(xiàn)代藝術形式相結(jié)合,通過精彩的劇本、音樂、服裝、舞美等呈現(xiàn),讓屯堡文化及各民族文化以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方式展現(xiàn)給觀眾。
好的作品背后往往是加倍的付出,《安·和·順》的創(chuàng)作過程也不例外。談到創(chuàng)作中遇到的最大挑戰(zhàn),舞蹈系教師周宇坦言:“學生演員數(shù)量大,涉及到整個本科三年級;今年春季學期期末考試后才開始排練,時間緊張,每個人都在經(jīng)歷體力和心力的考驗。”
為了克服困難,主創(chuàng)團隊采取多項保障措施,確保排練工作順利進行。特別是在排練“以戰(zhàn)止戰(zhàn)”這一男子大型群舞時,導演團隊對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節(jié)奏都進行了反復打磨,力求達到最佳的藝術效果?!澳壳暗呐啪氝M度進入了充滿挑戰(zhàn)的‘合成精修階段’。我們每天都在摳細節(jié),追求更完整且富有‘人味’的舞臺效果?!本帉塑苾x說。
來自貴州大學舞蹈表演2022級2203班的劉梓成,在此次劇目中先后飾演將軍和父親兩個角色,他深有感觸地說:“從一個年輕氣盛的將軍到一個年老牽掛孩子的父親,情感上的轉(zhuǎn)變和表達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但正是這種挑戰(zhàn),讓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屯堡文化的內(nèi)涵。”
幕布將啟,六百年的屯堡記憶即將在舞臺上蘇醒。從《止戈以安》的金戈鐵馬,到《文墨春秋》的炊煙書卷,再到《大道歸心》的萬家燈火,排練中的汗水與打磨,終將凝練成90分鐘的舞臺史詩,盡顯安邦氣魄、家和溫情與順天智慧。尾聲處,當各民族演員身著盛裝共舞《一路歌聲到安順》時,舞臺上流動的不僅是舞姿,更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生命力。
安順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胡典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