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真正的地方父母官
百姓將那些曾給予他們關懷的人尊奉為城隍,期盼他們成為城隍后,能繼續(xù)庇護民眾、懲惡揚善,保佑人們生活富足安寧。
古人因?qū)ι耢`的虔誠信仰,常將生活中的重要事務祈求神祇庇佑。在中國古代,有水的城塹稱為“池”,無水的則稱為“隍”。古代城市居民居住在城墻外有護城河的城池中,為保障城市安全和居民安危,自然需請一位保護神,這便是城隍神。當時,各地大小城池均建有城隍廟,幾乎每座城市都設有城隍廟。人們依賴城隍神的庇護,因而供奉、祭祀城隍神成為必然。
祭祀城隍神的傳統(tǒng)起源甚早,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商周時,人們已有祭拜汜水庸的習俗。據(jù)典籍記載,上古時期的國家祭祀中,大型祭祀共八種,第七種即為水庸祭,此時的水庸神便是城隍神的前身。
三國時期,祀奉城隍神的習俗流傳至江南地區(qū),東吳已有修建城隍廟之舉。南北朝時,梁朝一位將軍率軍圍攻北齊一座城池,城內(nèi)一名北齊守將聞聽城中有城隍廟,遂帶領官兵及百姓前往祭拜,祈求城隍神庇佑城池安全。祭拜后,軍民士氣大振,奮勇抗敵,成功將梁軍阻于城外,梁軍久攻不下,最終撤退。人們堅信此次守城勝利與城隍神的庇佑密不可分。
城隍神顯靈護城的事跡迅速傳開,人們對城隍神愈發(fā)恭敬。后來,若家中遭遇妖怪作祟,民眾也會祈求城隍神驅(qū)邪,以保百姓安居樂業(yè)。
至唐朝,祭祀城隍神更為普遍,各地大興土木建造城隍廟以供奉城隍神。地方官員亦常參與祭祀活動,文筆出眾的官員還會撰寫祭祀城隍的文章。總之,城隍神在人們心中地位日益重要,成為每座城市不可或缺的神祇,其地位與土地神相當。
由于城池的重要性,城隍神的地位也隨之顯著提升。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對城隍的祭祀尤為重視,這或許源于他出身民間,對城隍神和城隍廟較為熟悉的緣故。朱元璋曾言:“城隍神歷代皆有祭祀,故我朝亦當祭祀城隍。”因洪武皇帝的金口玉言,明代各地祭祀城隍神之風盛行。朱元璋敕封城隍神為王,南京、開封、臨州、太平等地的城隍皆被封為王,城隍神之間的等級劃分極為明確。
此舉將城隍神世俗化、人性化,使其真正融入人們的生活。祭祀城隍成為國家祭典,每逢中秋時節(jié),國家便舉行祭祀儀式,天子派遣官員主持,各地亦須由最高官員主持祭祀。因朝廷推崇,城隍廟一時香火鼎盛,人們對城隍神的信賴亦隨之加深。
然而,有人對城隍神受此推崇心生疑慮,認為朱元璋祭祀城隍別有用心。相傳朱元璋曾對大臣宋濂透露:“朕祭祀京城城隍神,意在借此了解民間百姓與官員?!痹瓉?,朱元璋希望借此讓百姓和官員與國家同心同德。
隨著城隍聲勢日隆,道教亦開始重視城隍神。道教神靈譜系向來靈活,為壯大門派聲勢,順勢將城隍神納入旗下,認為城隍能驅(qū)邪,除保護城池外,還能安邦護國,且有求必應。道教還稱,城隍掌管陰間事務,人死后須先見城隍神,方能見到地藏王菩薩。
早年,城隍老爺?shù)膩須v并不明確,人們普遍認為其來自天界。但亦有說法稱,城隍是歷史上知名人物死后擔任。城隍老爺通常選自生前聲名顯赫之人,如英雄、賢臣、良將等。各地亦常將當?shù)厥熘蚁矏鄣拿糠顬槌勤颉?/p>
百姓從先賢身上看到與神相似的特質(zhì),即愛護當?shù)匕傩?。因此,他們將那些曾關愛自己的人視為城隍,期望其成為城隍神后繼續(xù)助民懲惡揚善,保佑生活富足安康??傮w而言,人們希望城隍老爺是理想中的父母官。雖無權選擇官吏,卻可選擇城隍神,城隍神亦成為人們心中的一座豐碑。
例如,北京以文天祥為城隍神;上海的城隍神最初是秦裕伯,民國初年宋教仁遇刺后,人們將其奉為城隍;杭州的城隍神是周新;鎮(zhèn)江一帶則以蘇信為城隍。
城隍神的誕辰為農(nóng)歷五月二十八日。當日,人們前往城隍廟,以香火祭拜,并向城隍祈禱,還有喜慶的娛樂活動為其生日助興。
另一種祭祀城隍的活動是出巡,城隍一年中需出巡數(shù)次。春季出巡稱“收鬼”,秋季稱“訪鬼”,冬季再出巡一次,名為“放鬼”。
每次出巡意義各異:春季旨在驅(qū)除惡鬼,秋季為查辦鬼魂冤屈并平反,冬季則體現(xiàn)仁慈之心,施仁德于百姓。因此,人們樂于迎接城隍老爺出巡。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