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報道
閩北日報記者:程若蘭/文 張行健/攝
南平廣播電視臺記者:張瑞君 龔啟濤 黃益平
受訪者簡介
朱茂男是臺灣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創(chuàng)會會長。作為朱子裔孫,他在研究挖掘、傳播交流朱子文化的道路上深耕20年,舉辦各類朱子文化活動,其中,同有關各方開創(chuàng)的“朱子之路”研習營活動已持續(xù)18屆,為打響朱子文化品牌,促進兩岸同胞共同傳承弘揚朱子文化搭建了橋梁。
朱子文化發(fā)祥于福建,在海峽兩岸都具有深遠影響,是兩岸同胞待人處事、交流共建的共同根基。哪些點滴可以看出朱子文化對兩岸生活的共同影響?“朱子之路”如何為兩岸同胞交流筑橋搭路?第七屆考亭文脈獎頒獎大會期間,本報記者專訪朱茂男會長,請他回溯朱子文化牽起的兩岸交流情緣。
記者:您作為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創(chuàng)會會長,長期深耕臺灣朱子文化領域的研究。能否請您談談朱子文化在臺灣的傳承脈絡和現(xiàn)在的傳承情況?
朱茂男:跨越宋元明清至今,自誕生以來,朱子文化對后世帶來了重大影響。鄭成功將福建的朱子學帶到了臺灣,后來演化為臺灣的朱子學。在日常生活中不難發(fā)現(xiàn),臺灣的禮俗祭拜、家庭觀念等都源自福建,展現(xiàn)出福建朱子學的影響力。行為舉止要安靜、獨居外出要干凈、待人處事要尊敬……在這些細節(jié)之中,都能體現(xiàn)出朱子文化對臺灣民眾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臺灣普及朱子學時,我常說,要“溫故而知新”,不但要知曉過去的歷史,要活在當下,更要活在未來。因為朱熹的思想根植在我們的血脈之中,同文同祖,將長久影響海峽兩岸同胞。
記者:您是“朱子之路” 研習營活動的倡導者之一,這一活動對促進兩岸朱子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推動過程中,有沒有哪些讓您印象深刻的故事或者經(jīng)歷?您認為“朱子之路”這種交流形式,對增進兩岸同胞的文化認同有哪些作用?
朱茂男:2006年,我請臺灣“清華大學”楊儒賓教授展示其收藏的朱熹相關文物,楊教授為展品圖錄題序“走在朱子之路上”,我便想到,如果循著朱熹的軌跡重走朱子之路,是否會對當代學生的教育有所啟發(fā)?便于2007年開始籌備,2008年首屆“朱子之路”研習營活動啟程。
期間,我與楊儒賓教授祭拜黃坑朱子墓時,約定“這條路不能只走一年,要走就要走十年”,對參訪團學員們的要求也十分嚴格:必須是中文系、哲學系、歷史系等的碩士生、博士生,除參訪外,每晚還舉行論文發(fā)表會,分享心得感受。
如今,“朱子之路”研習營的參與者來源已擴大至東亞、東南亞地區(qū),乃至全球。這條行朱子之道、修身養(yǎng)性的“道路”不僅走入了中小學生,還吸引了書法家、茶道家等各領域人士參與,成為海峽兩岸民眾交流的“道路”。
例如此次參訪的泰雅學堂,便是為朱子詩詞附曲進行演唱,希望通過孩子們的演出,讓大家認識到,朱子學不僅可以閱讀、行走、演講,還是可以演唱的,它已經(jīng)走入了人們的生活。通過“朱子之路”,參與者能夠更加深入地感受古代圣賢對現(xiàn)代生活的影響,也能感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精神風貌與生機活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