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zhàn)國的錢幣里,齊刀、趙布、秦圜輪番登場,形制分明,氣度儼然。然而當目光移至南方大澤之地,楚國卻亮出了一套與眾不同的貨幣。
它們微小,詭異,布滿神秘刻痕,像是從青銅里鉆出的古老鬼臉。這便是蟻鼻錢,一種在楚國流通的奇特貨幣,又被喚作“鬼臉錢”。
異形青銅、鉛質(zhì)蟻鼻錢一組 西泠2020拍賣:28750元
其詭譎面貌與不解文字,為楚文化蒙上了一層神秘面紗。
蟻鼻錢并非橫空出世,它萌芽于春秋末期,在戰(zhàn)國烽煙彌漫的歲月里,成為楚國及其勢力所及的魯?shù)匾粠V泛流通的錢幣。
它們是青銅貝幣演化道路上的高級形態(tài),名字由來頗為形象:古人說那錢面上凸起的文字紋路,像一只螞蟻爬伏在人的鼻梁上。
南宋洪遵的《泉志》引述前代記錄時便已稱之為“蟻鼻錢”,足見其名之古遠。
巽字四須版 泓盛2024拍賣:3450元
這種錢幣形制極有特點,個頭極小,通常不過兩厘米長短,掂在手里僅重約三克上下,在寬大的掌心里顯得毫不起眼。
錢體呈不甚規(guī)則的橢圓形,一面微微隆起,其上陰刻著難以辨識的古文字符,另一面則平坦素凈。
一端常鉆有小孔,或許為穿繩攜帶之便。正是這些隆起面上的陰文符號,賦予了它們“鬼臉錢”的俗名。
那些線條的排布,湊巧勾勒出類似人面上眼睛、鼻子、嘴巴的抽象圖案,透著一股粗獷而原始的詭譎氣息。
一組八枚 嘉德2017拍賣:4600元
“鬼臉”上的文字,是蟻鼻錢最核心的標志。其中最為人熟知的,是那個形貌奇特、被廣泛釋讀為“巽”字的符號,它構(gòu)成了所謂“鬼臉錢”的主體,存世量占蟻鼻錢總數(shù)的九成以上。
圍繞著這個“巽”字核心,錢幣學(xué)家們辨識出豐富多樣的版別:有的在“眼睛”上方平添一道橫杠、有的在“眼睛”下方多刻一橫、有的則于“鼻梁”之下加刻線條。
比較稀罕的,或在“鼻”上頂著一個清晰的“十”字,或干脆將兩只“眼睛”連成一道橫線。
還有兩面皆鑄紋飾的“合背”錢,其面目更顯奇古。這些細微差異,正是不同時期、不同地點鑄造留下的獨特印記。
合背(兩面皆有圖案) 鄧通2023拍賣:2300元
除“巽”字外,蟻鼻錢還有“各六朱”、“君”、“行”、“忻”、“匋”、“貝”等近十種不同面文。
這些文字的含義記錄著幣值、鑄造地或某種特殊職能。尤其“各六朱”,常被與后世衡量單位“銖”相聯(lián)系,暗示其可能的重量標度功能。
蟻鼻錢家族中還有真正的巨物。近年發(fā)現(xiàn)的一枚超大型“巽”字錢,通長達4.5厘米,重達53克,足足是普通蟻鼻錢的十余倍之重。
其用途顯然超出日常小額交易范疇,或用于大額支付,或與祭祀、賞賜等特殊禮儀場合相關(guān)。這類大型錢幣存世極少,是楚金中的瑰寶。
包金銅貝、“各六朱”等六枚 嘉德2016拍賣:4830元
這些“鬼錢”輕小的軀體,在春秋戰(zhàn)國的宏大敘事里常被忽略。然而正是這些不起眼的錢幣,支撐起了楚國南方廣袤疆域內(nèi)的市井交易。
之前說過,在商周時期,珍貴的海貝曾是中原地區(qū)的重要貨幣,而楚國所在的南方遠離海岸,獲取海貝更為困難。于是楚人開始仿制青銅貝幣,逐漸發(fā)展出獨具特色的蟻鼻錢體系。
它身上每一道模糊的刻痕,都是楚國工匠手下流淌的無聲語言,是一個古老王國在青銅上刻下的印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