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原本是曾軼可歌迷小張期待已久的日子。他兩個月前就調好了休假,約好同城歌迷,訂下蘇州場館旁口碑不錯的酒店,手機壁紙都換成了演唱會海報。結果一封冰冷的郵件突然彈出:“演出取消?!彼⒅聊?,手指懸在半空,最后只在朋友圈敲下三個字:“為什么?”配圖里海報上曾軼可的眼神依舊迷離,此刻卻像在無聲嘲諷。
取消來得猝不及防。8月16日,主辦方杭州葫蘆狗文化公司公告直言不諱:票房“遠未覆蓋成本”,賣下去也回不了本。聲明沒搬出“不可抗力”或“檔期沖突”這類套路說辭,一句“回不了本”,像把刀劃開演出行業(yè)華麗幕布,露出內(nèi)里掙扎的筋骨。
曾軼可工作室反應迅速,隔天就發(fā)聲明反擊:“沒收到完整票務數(shù)據(jù),也沒參與成本評估!”話里話外直指主辦方單方面甩鍋。火藥味正濃時,主辦方突然甩出一張票房截圖——最高1680元的票只賣了38張,1280元的票更慘,只賣出3張,連最便宜的380元檔都沒賣完。這記“曬單”操作直接點燃輿論。
粉絲群里炸了鍋。有人痛罵主辦方“賺錢時悶聲數(shù)錢,虧本就要取消”,有人質問“上海、南京才演完沒幾天,就硬塞蘇州場,票賣不動不是早該知道?”更多人盯著票價咋舌:1680元對標孫燕姿,比張靚穎、張韶涵還高一截,這定價擺明勸退路人。外地粉絲更慘,機票酒店退不掉,損失全自己扛。一位網(wǎng)友曬出預訂截圖:“經(jīng)濟損失是一回事,被辜負的感覺才最難受。”
票房慘淡背后是成本這座大山。業(yè)內(nèi)人算過賬:蘇州奧體中心這類場館單日租金加安保水電就得幾十萬起步;舞臺、燈光、音響堆到百萬級很常見;票務平臺還要抽走10%-15%傭金。算下來硬成本接近200萬。按4000人場館、平均500元票價,滿座才剛好打平,上座率稍差就得賠本。難怪主辦方喊冤:“取消是剜肉止損,真開演虧更慘!”
但曾軼可團隊顯然不背這鍋。工作室咬死“未參與評估”,暗示定價和成本核算根本沒和他們商量。業(yè)內(nèi)行規(guī)里,藝人通常拿固定“秀費”,主辦方扛票房風險。可這次雙方連基礎溝通都崩了,談何風險共擔?有資深策劃人搖頭:“取消演出常見,但主辦方公開撕破臉曬數(shù)據(jù),真是頭回見!”
更深的行業(yè)裂痕被撕開。信息不透明成了頑疾——藝人要數(shù)據(jù),主辦方捂蓋子,觀眾和藝人被迫分攤風險。粉絲經(jīng)濟也被過度透支,1680元高票價碰上密集排期,市場用腳投票。網(wǎng)友一針見血:“別讓熱愛成為資本收割的工具?!倍@類事件早有預兆:龍梅子蘭州演唱會因主辦方資金斷裂臨時取消,歌迷同樣面臨“票款能退、酒店白訂”的窘境。
中國演出行業(yè)協(xié)會數(shù)據(jù)更說明問題:2024上半年,3000-8000人規(guī)模的中型演唱會上座率跌到58%,比2023年同期暴跌17%。觀眾捂緊錢包反復掂量,非頂流藝人票房壓力驟增。市場分化成冰火兩重天——周杰倫、孫燕姿依舊秒空,曾軼可這類風格獨特但受眾垂直的歌手,卻陷入“成本與票房倒掛”的困局。
破局之路在哪?業(yè)內(nèi)開始探討輕量化制作的可能。Livehouse和小劇場成本低、氛圍濃,或許比硬撐中型場館更可持續(xù)。票務體系也需大修:打破平臺壟斷降低傭金,強實名制遏制黃牛,公開銷售比例讓購票透明化。彈性分成模式也被提及——像周杰倫團隊參與定價權,避免主辦方“一言堂”抬高票價透支市場。
取消演唱會從不是錢的問題。當小張們提前訂好的酒店無法退款,當曾軼可團隊數(shù)月排練化為泡影,消耗的是整個行業(yè)的信任根基。有人高贊評論道:“賺錢時共享紅利,虧損時單方面毀約,契約精神何在?”或許這場風波能成為轉折點——讓票價回歸理性,讓數(shù)據(jù)曬在陽光下,讓風險不再由觀眾和藝人獨擔。畢竟音樂現(xiàn)場最本真的價值,從來不該是資本博弈的賭注,而是臺上臺下那份無可替代的連接。
(完)
內(nèi)容和圖片都是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收集的,如果有涉及侵權,或者引起大家的不滿,請聯(lián)系我,我一定及時刪除,謝謝大家了!
~~~///(^v^)\\\~~~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