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不知道怎么活了?!?/strong>這句話來自四川一位母親的社交平臺,簡單卻沉重。
她的女兒杜彬洋,一位剛剛高中畢業(yè),滿懷夢想、只為考上大學(xué)的年輕女孩,在還未收到錄取通知書時,卻因為一場意外離開了人世。
“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是讓人感到最意難平的事了!
岸的這邊,是無盡的悲傷
去世女孩名叫杜彬洋,在她18年的人生里,她幾乎是“完美女兒”的代名詞。
家中的墻壁被一張張獎狀鋪滿,那是她用勤奮換來的榮光,其中包括分量極重的省統(tǒng)考一等獎。
她不負(fù)眾望,考入了當(dāng)?shù)刈詈玫母咧小胞}中高中”,成為了全家的驕傲。
杜媽媽的社交平臺曾是一個充滿溫情與希望的地方,記錄了杜彬洋一路成長的點點滴滴。
每一張照片、每一句話,都透露出這位母親對女兒的無盡疼愛與自豪。
尤其是在杜彬洋考完高考之后,杜媽媽曾發(fā)過一條女兒在海邊的視頻,視頻中,杜彬洋背對著陽光,站在海浪中,笑容燦爛。
杜媽媽的配文是:“如果知道這一世,你還愿意來嗎?”
這句充滿哲理的感嘆,誰能想到竟成了對未來無情的預(yù)言。
高考結(jié)束后,杜彬洋終于收獲了屬于自己的“上岸”時刻,命運似乎正準(zhǔn)備為這個堅韌、善良的女孩鋪開一片嶄新的天地。
她被北川醫(yī)學(xué)院的康復(fù)物理治療學(xué)專業(yè)錄取,18歲成人禮上的笑容,就像是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的象征。
可是,這一切美好的憧憬卻被命運殘酷地打斷。
就在杜彬洋填報完志愿、焦急等待錄取通知書的日子里,突如其來的車禍將這個18歲生命無情地帶走。
7月29日,杜媽媽帶著極度的痛苦與無法言喻的悲傷,在社交平臺上發(fā)布了女兒的錄取通知書,并附上了令人心碎的話:“丫頭,你已經(jīng)成功上岸,可惜再也看不到了……”
這句話短短幾字,卻讓無數(shù)人潸然淚下,心中的痛楚與無奈無以言表。
杜媽媽不僅失去了一個深愛的女兒,還失去了曾經(jīng)寄托的所有希望。
這個家瞬間崩塌。
杜媽媽在8月13日再次發(fā)文,字字泣血:“其實我不知道怎么活了”、“我不知道怎么活了,倒死也不愿意接受”、“我的女兒,媽媽再也見不到你了”。
而那個沉默的父親,曾有目擊者看到他在加油站時,“人已經(jīng)變得毫無表情的樣子”,那種麻木,是比號啕大哭更深沉的絕望。
在四川的部分地區(qū),流傳著一種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白發(fā)人不能為黑發(fā)人立碑,尤其是未出嫁的女兒,更被視為家族譜系中的“斷點”,為其立碑被認(rèn)為不吉利。
這種習(xí)俗背后,是根植于農(nóng)耕文明的家族延續(xù)、香火傳承等集體潛意識,它在特定的文化土壤中,擁有著不容置喙的約束力。
批評者們所堅守的,正是這套古老的邏輯。
在他們看來,“情感不能凌駕于...文化傳統(tǒng)之上”。
一個家庭的悲傷是私人的,但立碑這一行為卻具有公共屬性,它必須被納入社群的文化框架內(nèi)進行考量。
所以,杜家的行為在他們眼中,成了一種對秩序的“冒犯”。
可是,杜家的選擇,并非對傳統(tǒng)的全然漠視。
他們讓弟弟以“故胞姐”的名義立碑,這本身就是一種充滿智慧與溫情的變通。
此舉既繞開了“父母立碑”這一最大的禁忌,又以最純粹的手足之情,完成了對姐姐的永恒紀(jì)念。
杜彬洋的悲劇,并非孤例。
在同一片涼山的大地上,另一個年輕的生命也去世了。
四川涼山的凌崇恩,這個用12年堅持與奮斗,突破命運的少年的故事,令人心碎而深感敬佩。
從小生活在貧困的農(nóng)村,凌崇恩的身體并不健全,右腳的畸形讓他從小便無法像其他孩子那樣蹦蹦跳跳。
他的行走與常人不同,每一步都充滿了艱辛和痛苦。
為了上學(xué),他每天都要拄著兩根拐杖,一點一點地挪步,和同齡孩子的步伐總是拉開很遠(yuǎn)的距離。
其他孩子背著書包嬉戲玩耍,而他卻只能咬著牙走路,忍受著腳上的劇痛。
每一次走路,都是一次挑戰(zhàn);每一次到達(dá)學(xué)校,都是一次勝利。
盡管身體上的痛苦無法避免,凌崇恩卻從未因此放棄學(xué)業(yè)。
無論在怎樣艱難的環(huán)境下,他都堅定地把書本帶在身邊,心中始終燃燒著一個不滅的夢想:考上大學(xué),改變自己和家人的命運。
高考對他來說,無疑是一次巨大的考驗。
比起其他考生,他的考試之路更加困難,因為他不僅要面對試卷上的難題,還要與自己的身體對抗。
高考那兩天,凌崇恩盡管身體疼痛難忍,依然堅持在考場上完成所有科目。
我們常常說高考緊張,而凌崇恩面對的不僅僅是緊張,還有每一次移動時帶來的劇痛,每一次長時間坐著答題時的極度不適。
甚至連去洗手間這樣的小事,對他來說也成了“遠(yuǎn)征”。
而這一切都沒能打垮他,相反,他憑借堅韌的意志,咬緊牙關(guān),順利完成了所有考試。
高考成績公布時,凌崇恩的分?jǐn)?shù)是597分,這個成績對于很多人來說或許并不算特別突出,但對于他來說,卻是無數(shù)日夜艱難奮斗的成果。
寧夏大學(xué)電氣工程專業(yè)2025年的錄取線是518分,凌崇恩整整高出了79分。
在四川涼山這樣相對落后的地方,這個成績無疑是一個非常顯赫的數(shù)字,也是一份沉甸甸的榮耀。
可是,命運無情,在凌崇恩終于等到了自己理想的大學(xué)錄取通知書之前,天命卻將他無情地從這個世界帶走。
2025年8月初,剛剛公布的高考成績和錄取通知書還未等到他親自領(lǐng)到,凌崇恩因病離世。
一個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依然堅持追求夢想的少年,就這樣永遠(yuǎn)離開了這個他一直努力去改變的世界。
他用12年的堅持,突破了身體和環(huán)境的雙重限制,最終獲得了屬于自己的大學(xué)機會,卻在命運的最后一刻沒能實現(xiàn)這一切。
對于他的家人來說,這份未完成的夢想是一生的痛,也是一生的無奈。
愿杜彬洋和那位拄拐的少年,在另一個世界里沒有病痛,夢想成真。
更愿他們的家人,能在家人的愛與社會的善意包裹中,找到支撐自己繼續(xù)走下去的力量。
參考信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