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跨越36年的尋親之旅,在認親時刻突然撞上“真假兒子”的波折——河北邯鄲37歲男子袁某強,驅車1600余公里奔赴四川宜賓江安縣的小山村,本想與尋覓半生的親生父親團聚,卻得知父親兩年前早已“找回”一個兒子。這場看似矛盾的認親風波,背后藏著兩代人的悲歡離合,也讓“尋親”這件事多了幾分沉重與溫暖。
時間回到1990年,彼時還叫“張某強”的袁某強剛滿兩歲,跟著母親李某富一起從四川宜賓江安縣夕佳山鎮(zhèn)柏香村消失。在外打工的父親老張接到村干部通知時,整個人都懵了,趕回家后發(fā)動所有親友四處尋找,可茫茫人海中,妻子和小兒子就像人間蒸發(fā),幾年過去都沒有半點音訊。后來,在親友勸說下,老張重組家庭,又有了兩個孩子,但對失蹤的妻兒,始終藏著一份牽掛。
而另一邊,失蹤的袁某強幾經輾轉,被河北邯鄲的養(yǎng)父母從醫(yī)院抱回撫養(yǎng)。養(yǎng)父母家還有一個姐姐,一家人待他視如己出,小時候偶爾聽到鄰居議論“不是親生的”,他從沒放在心上。直到成年后,養(yǎng)母才鄭重告訴他身世真相:“你不是我們親生的,但我們不知道你的老家在哪,只知道是從醫(yī)院接回來的?!边@句話像晴天霹靂,讓袁某強陷入巨大的迷茫,“我的親生父母是誰?他們?yōu)槭裁礇]找我?”無數個問題在他腦海里盤旋,三天沒敢回家,情緒低落到了極點。
從2015年開始,袁某強踏上了尋親路。他做銷售工作,常年在各地奔波,這也成了他尋親的便利條件——每到一個陌生城市,他都會主動向當地人打聽“有沒有人家在30多年前丟過孩子”,云貴川的很多地方,比如四川瀘州、達州,云南昭通、貴州畢節(jié),都留下過他尋親的足跡??蓻]有任何有效線索,尋親就像大海撈針,“有好幾次找到看似吻合的線索,跑去核實才發(fā)現(xiàn),要么年齡對不上,要么失蹤時間不匹配,每次都是希望落空?!睅退麑びH的志愿者“小神仙”后來回憶,袁某強曾因為一次次失望,差點放棄,直到朋友用自己的尋親成功經歷鼓勵他,推薦他求助公益組織“寶貝回家”。
今年4月,袁某強在志愿者幫助下,聯(lián)系上邯鄲經開區(qū)警方采血入庫。6月11日,警方傳來消息:在四川宜賓長寧縣老翁鎮(zhèn)、江安縣夕佳山鎮(zhèn)周邊的張姓人家中,找到了疑似家族。志愿者“小神仙”通過當地村支書排查,長寧縣老翁鎮(zhèn)黎明村的10多戶張姓人家都沒有丟孩子的記錄,線索眼看要中斷時,村里老人提了一句:“隔壁江安縣柏香村的老張,30多年前丟過老婆和孩子?!?/p>
可當村支書聯(lián)系上老張時,得到的答復卻讓所有人意外:“我兒子前年就找回來了,還認了親,現(xiàn)在在河北邢臺生活,不用再找了?!崩蠌埖暮V定,讓志愿者犯了難——走失一個兒子,怎么會有兩個“兒子”來認親?難道有一個是假的?還是當年李某富失蹤時另有隱情?更關鍵的是,老張前年認親時,并沒有做DNA比對,僅憑對方手里的母親照片和一張字條,就認下了那個“兒子”。
這邊袁某強已經按捺不住思親之情,原本志愿者建議他8月15日從邯鄲出發(fā),可他14日下午就和妻子開著車往四川趕,1600多公里的路程,兩人輪換著開,只為早點見到親人。16日晚上在宜賓住下時,袁某強一夜沒睡,“腦子里全是見面的場景,既期待又緊張。”17日上午,當車隊抵達柏香村時,老張家早已張燈結彩,公路邊排著喜慶的氣球,門口搭著氣球拱門,墻上掛著村委會寫的“尋親三十六載終回故里,歡迎張某強回家”的紅條幅,鞭炮聲一響,親友們涌上來迎接,袁某強一眼就看到了人群中的老張,兩人瞬間抱頭痛哭,在場的人都紅了眼眶。
認親的喜悅中,也藏著悲傷——袁某強從父親口中得知,母親李某富當年帶著他到河北后不久就失散了,后來她在邢臺嫁給了一戶周姓人家,1994年生下一個兒子,2009年因為誤食鼠藥不幸去世。不過也有欣慰的消息:那個同母異父的弟弟就在邢臺,離他邯鄲的家只有70多公里,等從四川回去,就能和弟弟相認。
而“真假兒子”的謎團,也在DNA比對結果出來后解開。原來,老張前年認下的“兒子”叫周某某,是李某富在邢臺生下的孩子。當年李某富精神狀態(tài)時好時壞,有次去村口小賣部買東西,被問起老家地址,她寫下“新民公社,黎明大隊,李某明”11個字——“新民公社”就是現(xiàn)在的老翁鎮(zhèn),“黎明大隊”是如今的黎明村,“李某明”則是她的哥哥。2009年李某富去世后,小賣部老板把字條交給了周某某。兩年前,周某某憑著字條找到四川,李某明認出妹妹的筆跡,直接把他帶到老張家認親,周某某雖然心里有疑惑,但看著親人的熱情,沒好意思開口質疑。
直到袁某強的DNA比對結果顯示,他與老張符合單親血緣關系,真相才水落石出——袁某強是老張的親生兒子,周某某則是他同母異父的弟弟。后來周某某也采血比對,證實了與老張沒有親緣關系,他的親生父親在邢臺。
這場離奇的尋親故事傳到網上后,網友們的評論滿是理性與感慨。有網友關注到“DNA的重要性”:“沒有科學比對的認親太容易出偏差,還好老張最后愿意采血,不然真的會和親生兒子錯過,想想都覺得遺憾。”也有網友心疼李某富的一生:“帶著孩子失蹤,在異地艱難生活,還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她肯定也想過回家吧,還好兩個兒子最后都有了歸宿,也算給她一個交代?!边€有網友為袁某強的堅持點贊:“尋親10年,跑了那么多地方都沒放棄,這份韌勁太難得了,最后不僅找到爸爸,還多了個弟弟,算是意外的溫暖。”更有人從親情的角度感慨:“血緣真的很奇妙,就算隔了36年,就算中間有‘假兒子’的插曲,該認親的還是會認親,親情從來不會被時間沖淡。”
回看這場跨越36年的尋親,與其說是“真假兒子”的波折,不如說是一場被信息錯位耽誤的重逢。老張的牽掛、袁某強的堅持、周某某的迷茫,還有志愿者的奔波,最終讓真相浮出水面,也讓兩個原本陌生的兄弟有了交集。而李某富的故事,或許藏著那個年代許多普通人的無奈——她沒能等到回家的那天,卻以另一種方式,讓兩個兒子找到了各自的根。
尋親路上,“想認親”的心意是支撐人們走下去的動力,但“科學認親”的嚴謹,才是避免遺憾的關鍵。畢竟,親情里容不得半點馬虎,每一個尋親者都值得被認真對待,每一份血脈相連的羈絆,都不該被輕易錯認。而袁某強的經歷也告訴我們,只要不放棄,那些被歲月藏起來的親情,終會在某個路口,以溫暖的方式重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