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總覺得,名字里帶"玉"的人,像是活在舊時光里的人。同學(xué)名冊上,“玉芬”“玉強”“玉梅”的名字一出現(xiàn),總?cè)滩蛔『湍棠坛閷侠锓狐S的老照片聯(lián)系起來——好像帶著這個字,就自帶一種洗不掉的“土氣”。
身邊一位朋友講,直到他去年整理老相冊,翻到父親20歲的工作證,照片里的青年穿著的確良襯衫,眼神清亮。母親在一旁輕聲說:“你爺爺給你爸取名'玉生',是盼著他這輩子像玉一樣,干凈、結(jié)實,能扛事?!蹦且豢掏蝗幌肫?,爺爺是沉默寡言的木匠,一輩子沒對父親說過幾句軟話,卻把所有期許都嵌進了這個“玉”字里。
這樣的故事,藏在無數(shù)70后、80后甚至90后的名字里。“玉”不是簡單的符號,而是老一輩父母最鄭重的托付。
漢代許慎在《說文解字》里說“玉,石之美者”,但古人賦予它的意義遠不止“美”——《禮記》言“君子比德于玉”,將仁、義、智、勇、潔五種美德寄寓其中。父母給孩子取名帶“玉”,哪里是圖省事?那是他們用最樸素的方式,表達對我們的珍之重之,祝愿我們成為“溫潤如玉”的人啊。
后來懂了玉,才發(fā)現(xiàn)它的性子,和老一輩父母簡直一模一樣。
和田玉形成于昆侖山的巖層中,要經(jīng)歷億萬年地質(zhì)運動的擠壓、淬煉,才能從普通的石頭,變成質(zhì)地細膩、油脂溫潤的玉料。
就像父母那代人,年輕時吃過的苦、扛過的難,從不對我們細說,卻把最堅韌的品格揉進了日常:父親默默修了二十年的自行車,母親凌晨五點起來做的早飯,那些沒說出口的愛,都像和田玉的形成——在時光里慢慢沉淀,卻比任何語言都厚重。
老行家說"砍價時把它當石頭,買回來要賣時把它當玉",其實父母的愛也是如此。他們總把自己的付出看得"輕如石",卻把給我們的一切看得"重如玉"。
古人說“人養(yǎng)玉,玉養(yǎng)人”,父母用一生“養(yǎng)”我們長大,我們又何嘗不是在歲月里,慢慢讀懂他們這份“玉一般”的深情?
那些藏在名字里的"玉",那些沒說出口的愛,就讓我們用一塊源自昆侖山脈的溫潤和田玉來回應(yīng)。
和田玉作為中國“國玉”,其傳承的文化底蘊已積淀數(shù)千年。添福玉器堅持選用昆侖山脈核心產(chǎn)區(qū)籽料和山料,精雕細琢,讓每一塊玉都成為情感和福澤的載體——因為我們相信,最好的禮物,從來都和愛有關(guān)。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