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驅(qū)動的技術躍進
說起中國空軍在上世紀末的那些年頭,真是挺捉急的。那時候咱們的空軍裝備主要是仿制的殲-6和殲-7,這些老家伙頂多應付國土防空,碰上國外的F-15或者F-16,導彈和雷達那差距可不是一點半點。自主研發(fā)的殲-9、殲-13啥的,因為技術底子薄,愣是沒搞成,殲-8改進型也只是雙發(fā)設計,氣動性能跟不上趟。
八十年代末中蘇關系緩和,蘇聯(lián)那邊缺外匯,就開始推銷蘇-27和米格-29。中國空軍一看機會來了,先引進蘇-27SK,還帶生產(chǎn)線,這玩意兒大大提升了全天候作戰(zhàn)和中距攔截能力。九十年代中期,又覺得需要多用途平臺,殲轟-7雖然成本低好維護,但結(jié)構落后,只能臨時頂上殲-5的空缺。
俄羅斯的蘇-30本來是為遠東巡邏設計的,能飛五六個小時,帶空中加油和指揮系統(tǒng),能導四架蘇-27。蘇聯(lián)解體后,蘇霍伊公司改成蘇-30MK,試圖跟F-15E似的雙任務機,對空對地都行,但時間緊,就直接從蘇-24移植設備。
中國空軍一九九六年定制蘇-30MKK,機身沒大變,但航電武器導航通信電子戰(zhàn)都調(diào)整了,垂直尾翼頂上加平直天線罩,油箱減六百公斤,改管路加兩種加油方案,起落架掛點加強。最大起飛重量三十五噸,載彈八噸,機動性降了點,AL-31F發(fā)動機推重比1.0,爬升率二百五十米每秒,翼載四百零三公斤每平方米,過載8g,作戰(zhàn)半徑一千三百七十公里。
雷達換N001VE,對空探測跟原版差不多,但下視下射強了,火控跟蹤十目標攻擊二,還加對地對海和地形跟蹤,帶電子偵察和兩個干擾吊艙。掛點十二個,八個重型,能掛KH-29激光電視導彈、KAB-500/1500炸彈、KH-59中程導彈、KH-31P反輻射導彈,方案二十種。
高低高剖面飛八百到一千公里打擊。中國空軍訂七十三架,分批交付,一九九九年首批三十八架,二零零一年第二批三十五架。海軍航空兵二零零四年加二十四架蘇-30MK2,加合成孔徑地圖、對海搜索,能掛六枚KH-31A反艦導彈,速度3.5馬赫,還能掛R-77空空導彈??偣步偌?,耗資幾十億美元,這在當時可是大手筆,填補了多用途機的空白,讓空軍實力上臺階。
引進過程也暴露些問題,蘇-30MKK是半路出家設計,對地能力湊合,但跟F-15E比,結(jié)構重了,重量十七點七噸,F(xiàn)-15E才十四點五噸,同重量多載三成彈藥。俄羅斯彈藥老舊,KH-29/59電視制導需手動控,夜間壞天氣不行,激光指示十公里,集成機身升級難。
KH-31P雖快射程遠,但導引頭頻段少。中國空軍初期用著還行,但經(jīng)驗少,二零零五年才熟練對地對空戰(zhàn)術,訓練多對地對海,也巡邏截擊。海軍版在南海用,對海打擊有優(yōu)勢,但射程七十公里,比國產(chǎn)鷹擊-83K的一百八十公里短。
總的看,這批蘇-30的引進是中國空軍從依賴仿制到引進先進再到自主的過渡,巨資花得值,當時提升了作戰(zhàn)范圍,能在九百二十五公里外爭制空,加油后一千八百五十公里突擊。跟美軍F/A-18E/F抗衡,近距機動強。在殲-11、殲-16沒大量服役前,是主力。但技術進步快,這些老裝備漸漸跟不上了。
優(yōu)勢消退的現(xiàn)實挑戰(zhàn)
現(xiàn)在2025年了,這百架蘇-30MKK/MK2的日子可不好過。日本防衛(wèi)白皮書說中國??哲娪?7架蘇-30,還在列裝,但大多退二線了。部分轉(zhuǎn)空軍航空大學教學,學員練基本機動和對地。剩下的偶執(zhí)行訓練或巡邏,但一線任務少見。
殲-20和殲-16大量裝備后,這些蘇-30性能落后,維護成本高,彈藥存二十多年快報廢。設計缺陷顯眼,掛點載荷大但結(jié)構重,機動降了,推重比低,掛重彈時轉(zhuǎn)彎慢爬升弱。俄羅斯彈藥停滯,制導落后,夜間氣象差時用不了。中國自家武器升級到紅外激光GPS復合,精度距離高,殲轟-7A帶吊艙夜間突防,鷹擊-91壓制雷達,蘇-30電子戰(zhàn)弱,只能粗定位KH-31P。
印度蘇-30MKI可用率低于55%,中國殲-16超90%,維護周期短成本低。這批蘇-30在中國成了墊腳石,幫著練戰(zhàn)術,但綜合作戰(zhàn)效能比殲-16低兩三倍。雷達N001VE對五平方米目標探測一百四十公里,遠遜殲-16的有源相控陣三百五十公里。
機動抗衡三代機,但對四代半和五代無力。海軍版對海還行,但射程短,合成孔徑模式老舊。演習中蘇-30多協(xié)作,主力是殲-16掛霹靂-15,優(yōu)于AIM-120。
從數(shù)據(jù)看,中國空軍總戰(zhàn)機一千五百八十八架,殲-10五百八十八,殲-11/蘇-27三百二十七,蘇-30九十七,蘇-35二十四。蘇-30占比小,地位降。部分升級換國產(chǎn)導航通信數(shù)據(jù)鏈,雷達信號處理改進導R-77,但沒法裝國產(chǎn)雷達武器,早批蘇-27也類似。
機體壽命三千小時,年飛二百已耗八成五,延壽加一千小時,也就五七年用頭。費用高,改裝一千萬美元,雷達三成發(fā)動機二成,不值。
這些蘇-30如今真像廢品,閑置機庫,灰塵積著。技術浪潮下,老裝備淘汰正常,中國空軍靠自主創(chuàng)新,實力深不可測。蘇-30貢獻過,但現(xiàn)在拖后腿,維護難零件貴,從俄羅斯進口費時費力。
相比殲-16天線一千八百T/R模塊,功率二十千瓦,探測遠打擊多,蘇-30弱爆了。彈藥老化,KH-59銹跡斑斑,需換國產(chǎn),但兼容差。整體看,這批巨資引進的飛機,已無一線價值,成了歷史遺留。
升級退役的兩難抉擇
往后看,這批蘇-30的出路不樂觀。中國空軍沒續(xù)購,轉(zhuǎn)殲轟-7A和殲-16。殲轟-7A飛行像二代機,空戰(zhàn)弱,但對地強,數(shù)量多成輔助。蘇-30雷達遜AN/APG-70,換N-011M也只一百四十公里探測。機動一般,難應對未來威脅。彈藥二十年存,報廢近,改升級。
中國引進蘇-27后獲技術,一九九八年沈陽組首架,二零零五年國產(chǎn)化七成。組九十五架后轉(zhuǎn)殲-11B,全國產(chǎn)雷達航電材料計算機導航通信數(shù)據(jù)總線座艙電子戰(zhàn),渦扇-10推力一萬二千九百公斤,超AL-31F。雷達脈沖多普勒,功率十四千瓦,一百五十公里探測十五目標攻擊四,性能近F-15C,對空超蘇-27兩倍。易加對地,如殲-15。
蘇-30沒法全換國產(chǎn),早蘇-27僅加鏈導R-77。殲-16航電優(yōu),天線近一米一千七百T/R,功率二十千瓦,探測三百五十打擊八到十,效能高兩三倍。掛霹靂-15優(yōu)AIM-120。結(jié)構似,后勤兼容,換殲-16雷達需電力增六成,蘇-30供電不夠,換渦扇-10B。適應C3I改平臺系統(tǒng),費用高不劃算。機體老,壽命剩少,用幾年就退。
有些建議小升級保持原狀,十年內(nèi)退役。部分已換中國設備,提升靈活自主,防衛(wèi)能力升。但整體價值低,不如讓殲-20殲-16主導。2025年空軍戰(zhàn)機服役八十架,多殲-20三十殲-15十殲-10殲-16四十。蘇-30打雜存在,技術水準遜F-15EX。
中國空軍從蘇-30學到多,自主路走穩(wěn),實力碾壓周邊。未來淘汰這些老家伙,資源投新機,才是正道。蘇-30的命運,提醒技術引進后要消化吸收,不然就成雞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