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墨山看客
編輯|墨山看客
中國剛拍了一部電影,日本馬上急了,從開拍到準備上映,23次發(fā)函抗議,要求刪掉“敏感鏡頭”。中國的回應則相當直接:一個鏡頭都不會刪。
取材網(wǎng)絡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外交摩擦,而是一場關于歷史記憶和文化表達的正面對撞。鏡頭里是鐵證如山的罪行,鏡頭外是遮遮掩掩的態(tài)度。電影《731》只是一個載體,真正上演的,是“誰來定義歷史”的較量。
日本的23次抗議,藏著怎樣的焦慮
光看數(shù)字就知道這事不簡單:2023年1月到10月,日本外務省通過各種外交渠道,前前后后23次抗議中國電影《731》的內(nèi)容,要求刪減“活體實驗”等場景,理由是這些鏡頭“損害日本國家形象”“不利于中日關系”。聽上去是在講外交,其實是在護短。
為什么一部講述歷史的電影,會引起這么大的反應?答案不難找。731部隊的罪行,日本一直沒敢正面面對。2002年東京地方法院雖然承認731部隊確有其事,但拒絕受害者的賠償請求。
取材網(wǎng)絡
多年來,日本教科書對731的內(nèi)容越來越少,文部科學省的數(shù)據(jù)顯示,近十年刪減率上升了37%。這不是“遺忘”,是“有意為之”。
日本國內(nèi)的右翼勢力也早已盯上了這部電影。《產(chǎn)經(jīng)新聞》的民調(diào)顯示,62%的保守派支持政府抗議,喊著要“捍衛(wèi)國家名譽”。但問題是,名譽不是靠遮丑建立的,歷史不是靠刪改就能抹平的。
英國《金融時報》一語中的:日本的抗議暴露了它對歷史真相的極度不安,而這場口水仗的背后,是中日間更深層的戰(zhàn)略博弈。
取材網(wǎng)絡
一刀不剪的回應,是對歷史的尊重。中國的態(tài)度很明確:這部電影不是用來“挑事”的,而是為了還原歷史?!缎氯A社》早在電影上映前就表態(tài),《731》是用影像揭露反人類罪行,目的是提醒世人警惕軍國主義的復辟。
電影《731》并非情緒宣泄,而是建立在中、美、俄三國解密檔案之上,包括哈巴羅夫斯克審判記錄和美國德特里克堡的生物實驗室文件。更重要的是,它首次用影視方式呈現(xiàn)了受害者的親口證詞,如黑龍江幸存者周茂勝的講述,這份歷史,是寫在身體上的,不容篡改。
面對日本的外交壓力,央媒的回應句句鏗鏘。《人民日報》表示:“鏡頭記錄的是血寫的歷史,刪減即背叛。”《環(huán)球時報》更直白:“抗議23次?再發(fā)230次也一樣!”這不是逞口舌之快,而是對歷史的底線堅守。
取材網(wǎng)絡
觀眾的反應也給出了答案:電影在點映階段便收獲9.4的高分,首周票房突破3億元。這說明,民眾不是“被煽動”,而是看到了真實。文化作品的力量,正在于它能擊穿遮掩和否認,把歷史的疼痛搬上銀幕,讓人們記住那些不能被遺忘的名字和面孔。
國際的態(tài)度:有人沉默,有人聲援
這部電影的余波,遠不止中日兩國之間的拉鋸,它也在國際社會激起了波瀾。不同國家、不同媒體的反應,像一面鏡子,照出了他們對“歷史正義”的態(tài)度。
韓國外交部公開表態(tài),尊重歷史事實,并支持地區(qū)內(nèi)人民對歷史的表達權(quán)。菲律賓的多個民間組織發(fā)起聯(lián)署,為電影發(fā)聲。與此相對,美國政府的表態(tài)就顯得曖昧,強調(diào)“希望電影不影響區(qū)域穩(wěn)定”,既不否認歷史,又不愿得罪盟友。
取材網(wǎng)絡
媒體也分成了兩派。《紐約時報》刊登了187位國際歷史學者的聯(lián)名信,支持電影如實上映,強調(diào)“歷史不是外交的談判籌碼”;而《華爾街日報》則擔心影片“加劇民族對立”,主張在敏感時期“避免刺激矛盾”。
但事實勝于雄辯。聯(lián)合國人權(quán)高專辦2023年公開的檔案顯示,光是關于731部隊的罪證文件就有1.2萬頁。這些不是文學創(chuàng)作,而是鐵打的證據(jù)。歷史沒有選擇題,更不該有雙標。當731的受害者還在等待道歉時,任何試圖模糊真相的行為,都是對正義的二次傷害。
鏡頭刪不掉歷史,沉默也掩不住真相
把這場爭議拉回到最原始的起點,其實不過是兩個選擇:是面對,還是回避。中國選擇了面對,用一部電影講述一個國家曾經(jīng)承受的苦難;日本選擇了回避,用23封抗議信試圖換來刪減與沉默。
取材網(wǎng)絡
這不是簡單的文化沖突,更不是誰比誰更會“講故事”。這是一場關于“誰來定義歷史”的較量。一方在拼命還原,一方在反復遮掩;一方在呼吁記住,一方在試圖遺忘。
德國總理勃蘭特曾在猶太人紀念碑前下跪,為歷史贖罪,贏得了世界的尊重。而《世界報》2023年的一篇社論卻寫道:“德國埋葬納粹,日本供奉戰(zhàn)犯?!蓖瑯邮菓?zhàn)敗國,不同的歷史態(tài)度,帶來了完全不同的國際形象。這不是比誰更會道歉,而是看誰更懂得尊重生命與歷史。
今天,電影《731》用鏡頭記錄下那些不能被忘記的真相,也把一個問題擺在了國際社會面前:面對歷史,是選擇沉默,還是選擇正義?
如果在這件事上,中國選擇了退讓,那么以后其他國家如果再想要做出這種揭露事實的行為,是不是也要因為國際上的各種壓力而被迫做出讓步?這么一來,這個世界上真的還有人愿意去訴說事實嗎?
取材網(wǎng)絡
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其國際影響力是相當大的,這次央視回應不會對鏡頭做出刪減,其實也是對全世界的一種態(tài)度證明,我國要讓世界看到中國的態(tài)度,讓世界看到這種愿意為事實發(fā)聲的態(tài)度,只有這樣,歷史才會是歷史。
日本的23次抗議,換不來世界的遺忘。中國的一句“不刪”,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負責。鏡頭刪不掉歷史,正如鐵證碾不碎真相。沉默的受害者,終將在光影中發(fā)出震耳的回聲。
參考資料
《紐約時報》——國際學者聯(lián)名信:全球187位歷史學家支持影片上映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