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055大型驅逐艦被認為是當今世界上技術最先進、作戰(zhàn)能力最強的驅逐艦,比如它的雷達探測能力就十分強大,目前主要使用雙波段雷達系統(tǒng)和綜合射頻技術,包括S波段遠程警戒雷達和X波段火控雷達,探測距離可達550公里,可同時追蹤1000個目標。
到了2025年8月,安慶艦(舷號110)升級了346C型雷達,采用氮化鎵(GaN)技術,探測距離預計可達600公里,該雷達還具備瓦片式封裝設計,使雷達陣面更薄,便于艦艇隱身優(yōu)化,并增強抗毀傷能力。
升級后的346C雷達結合數(shù)字波束成形(DBF)和人工智能算法,可精準識別隱身戰(zhàn)機(如F-35)和高超聲速導彈,大幅提升攔截成功率。這些都使得055驅逐艦雷達探測能力在當今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
2025年8月,美國《突破防務》網(wǎng)站率先披露了一則發(fā)生在太平洋海域的中美海上互動事件,美國無人艇制造商Seasats公司表述稱:今年6月,該公司的一艘無人艇在關島西北約330英里(約530公里)海域作業(yè)時,被中國海軍“南昌艦”(055型驅逐艦)近距離跟蹤,最近距離僅5米。
比較奇葩的是當時美國方面并沒有發(fā)現(xiàn)這一情況,直到兩個月后才知曉。
據(jù)Seasats公司透露,涉事無人艇為“Lightfish”(發(fā)光魚)型號,這是一款以太陽能為動力的自主航行無人艇,長約3米,最大航速5節(jié),主要用于海洋科考等任務,搭載通信、光電傳感器等設備,可收集海洋環(huán)境數(shù)據(jù)。從其設計和用途來看,該無人艇更多體現(xiàn)科考性質,與美國軍方并無直接關聯(lián)。
當時,中國海軍南昌艦正處于在西太平洋的演習期間。在演習過程中,南昌艦的雷達就發(fā)現(xiàn)了這艘在附近海域活動的“Lightfish”無人艇。由于無法立刻明確其具體用途,且推測其可能存在監(jiān)視意圖,南昌艦就趕上該無人艇并展開了持續(xù)跟蹤。整個跟蹤過程長達20多分鐘,期間南昌艦與該無人艇的最近距離僅5米,要想捕獲它就是手到擒來了,但并沒有這么做。
下圖就是這艘無人艇在當時拍攝的我國南昌艦的照片。
在跟蹤過程中,南昌艦通過先進的探測設備對無人艇進行了細致觀察和識別,大致是最終判斷其確為科考性質的無人艇,未采取進一步行動,隨后放棄追蹤,雙方未發(fā)生任何沖突或干擾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次互動中,南昌艦全程掌握主動權,而美國“Lightfish”無人艇直至事后兩個月才通過制造商檢查設備數(shù)據(jù)時得知被跟蹤的情況。
這一細節(jié)反映出該無人艇在態(tài)勢感知能力上的明顯不足——除基本的定位導航功能外,其缺乏有效的實時監(jiān)控和信息傳輸機制,導致在近距離遭遇南昌艦時毫無察覺,直至事后才通過其他途徑知曉。
反觀南昌艦,作為中國055型萬噸驅逐艦的首艦,其配備了先進的346系列有源相控陣雷達、綜合電子戰(zhàn)系統(tǒng)及多種高精度傳感器,具備強大的目標探測和識別能力。
此次能在廣闊的太平洋中精準發(fā)現(xiàn)并跟蹤僅3米長的小型無人艇,充分展現(xiàn)了其在復雜海況下對小型目標的探測、識別和監(jiān)控能力,也凸顯了中國海軍水面艦艇在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成果。
此次事件雖未引發(fā)中美雙方的直接摩擦,卻從側面反映了西太平洋海域各國海上力量活動的頻繁性,以及各類海上平臺在技術性能上的差異與較量。同時,也讓外界看到了中國海軍在遠海行動中對各類目標的有效掌控能力,以及在處理此類意外相遇事件時的專業(yè)與克制。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