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yī)的廣袤視野里,人體是一個精妙運行的小宇宙,氣血津液如江河湖海,經絡如縱橫交錯的航道。當這股內在的能量流動順暢無阻時,身心便得安康;反之,若氣血逆亂、航道壅塞,便會百病叢生。痙攣性斜頸這一病癥,在中醫(yī)看來,正是體內這股能量“風暴”在頸項部的劇烈體現。
中醫(yī)將其歸為“痙證”、“風證”的范疇。所謂“諸暴強直,皆屬于風”,這里的“風”,既指外界侵襲的“外風”,更指體內陰陽失調、氣血逆亂所生的“內風”。頸項部,是人體多條陽經循行的要沖,是清陽之氣上達頭目的通路,也是外界風邪最容易侵犯的門戶。
當患者長期情志不舒,郁怒焦慮,會導致肝氣郁結。肝,在中醫(yī)五行中屬木,主疏泄,調暢氣機,其志為怒。肝氣一旦郁堵,久而化火,火極便可生風。這肝風如同一匹脫韁的野馬,在體內橫沖直撞,當其竄擾至頸項經絡時,便會引動局部筋脈失控,出現不由自主的抽搐、扭轉、強直。這便是“肝風內動”致痙的核心病機。
同時,肝木郁結會橫逆犯脾。脾主運化,是氣血生化之源,也主肌肉四肢。脾土受損,則運化失職,一方面氣血生化無源,導致肌肉筋脈失于濡養(yǎng)而變得僵硬脆弱;另一方面,水濕無法正常代謝,積聚成痰。痰濁這種病理產物,黏膩膠著,最容易阻滯氣機,堵塞經絡。風動挾痰上行至頸,風痰互結,纏塞于脈絡之中,使得病情更加膠著難解,表現為持續(xù)性的歪斜和沉重的酸脹感。
因此,在辨證論治時,中醫(yī)會敏銳地捕捉這些信號?;颊呖赡懿粌H頸部歪斜,還伴有面色發(fā)紅、頭暈頭痛、口苦咽干等肝火旺盛之象,或是情緒煩躁易怒;也可能兼見胸悶脘痞、喉中痰多、身體困重等脾虛痰蘊之征。
治療之道,絕非簡單地“掰正”脖子,而是如同一場精妙的內部調停與疏通。核心在于“平肝熄風”,馴服那匹脫韁的野馬;同時“健脾化痰”,清除航道上的淤泥;并佐以“舒筋通絡”之法,安撫受損的筋脈。通過湯藥的內服,將藥力直達病所,從根源上平息風浪,疏通壅塞,讓失控的筋脈重新恢復柔和與順從。當內在的“風暴”止息,江河復歸平靜,外在的“頸鎖”自然也就隨之而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