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某知名問答社區(qū),有網(wǎng)友提問:“要是中國不讓美國進他們的空間站,美國能不能把它打下來?”
這個問題一出來,不光是中國網(wǎng)友覺得離譜,連不少美國本土網(wǎng)民都覺得匪夷所思。
要知道,此時中國的天宮空間站正在調(diào)試新的實驗艙,準備迎接巴基斯坦的科研設(shè)備;而美國主導的國際空間站,剛因為太陽能電池板故障,被迫讓宇航員出艙維修。
一邊是穩(wěn)步擴展的新勢力,一邊是故障不斷的老平臺,這樣的對比,這樣的問題的確令人意想不到,那美國能擊落嗎?我們好好說道說道。
被關(guān)上的門
上世紀90年代,國際空間站項目啟動時,中國航天剛起步。
那會兒神舟飛船還在研制中,但中國還是遞交了加入申請——畢竟這是全球最大的太空合作項目,誰都想?yún)⑴c其中。
可美國一口回絕了,理由是“技術(shù)不達標”“安全有風險”。
當時的國際空間站,美國拉上了俄羅斯、日本、加拿大和歐洲航天局的成員國。
俄羅斯有航天技術(shù)底子,其他幾個國家要么出錢,要么出些輔助技術(shù),都不具備獨立搞載人航天的能力。
美國覺得這樣的組合最“安全”,既能分攤每年上百億美元的運營成本,又能牢牢攥住主導權(quán)。
中國沒放棄。2003年神舟五號把楊利偉送上天,中國成了第三個能獨立搞載人航天的國家。
同年,美國航天局的奧爾德林公開說,該讓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了;俄羅斯的專家也覺得可以合作。
但美國政府還是搖頭,這次連理由都懶得細說——他們其實是怕了,怕中國這匹“黑馬”追得太快。
真正把門關(guān)死的,是2011年的“沃爾夫條款”。
這事兒說起來有點戲劇性:2010年,美國航天局局長博爾登訪華,回去后寫了份報告,說中國航天水平很高,值得合作。
結(jié)果議員沃爾夫勃然大怒,不僅削減了航天局的預算,還推動國會通過了這個條款。
條款里寫得明明白白:禁止美國航天局和中國有任何官方合作,連中國的官方代表團想進美國航天局的門都不行。
更絕的是,用美國航天局資金搞的學術(shù)會議,都不能邀請中國科學家。這哪兒是技術(shù)封鎖,簡直是從根上斷了交流的可能。
自己造的路
被拒之后,中國航天人反而更堅定了:別人不帶玩,那就自己搞。1992年定下的“三步走”計劃,原本是穩(wěn)步推進,這下變成了“加速跑”。
第一步是搞載人飛船,1999年神舟一號無人試飛成功,2003年神舟五號載著楊利偉升空,中國穩(wěn)穩(wěn)站住了腳跟。
為了讓飛船能安全返回,科研人員在沙漠里模擬了上百次著陸,連沙塵暴天氣都不放過;艙內(nèi)的每一個螺栓、每一根導線,都要經(jīng)過成千上萬次測試,就怕出一點紕漏。
第二步是突破交會對接,這玩意兒難在“精準”——兩個高速飛行的航天器,要在幾百公里外的太空“無縫對接”,誤差不能超過10厘米。
2011年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對接成功,中國啃下了這塊硬骨頭。
第三步就是建空間站,2021年4月,天和核心艙被長征五號B火箭送入太空。這個20米長的“太空母港”,能控制整個空間站的姿態(tài),還能供宇航員長期居住。
指揮大廳里,看著屏幕上核心艙順利入軌的畫面,好多老航天人紅了眼眶——從被拒那天起,他們等這一天等了快30年。
2022年,問天、夢天兩個實驗艙先后對接。問天艙帶了3個科學實驗柜,還能當“應(yīng)急避難所”;夢天艙更厲害,8個實驗柜能搞材料科學、生命科學這些前沿研究。
三個艙拼在一起,66噸重的天宮空間站成了太空中最亮眼的“新地標”,設(shè)計壽命至少10年,比國際空間站當初的設(shè)計壽命還長。
有意思的是,中國搞空間站時,從沒說過“不合作”。2020年剛公布合作計劃,就有27個國家遞來申請。
最終17個國家的23個項目入選,瑞士的空間輻射實驗、意大利的超冷原子實驗都在列。
美國也申請了,但其項目因為技術(shù)評估沒通過被拒——這可不是針對,而是實打?qū)嵉臉藴蕟栴}。
老平臺的困局
國際空間站這幾年過得不容易。1998年第一個模塊上天,到2025年已經(jīng)在太空飄了27年,比設(shè)計壽命超期了12年。
它的毛病越來越多:2023年有個艙段出現(xiàn)空氣泄漏,宇航員找了好幾天才堵?。?024年太陽能電池板故障,導致供電量下降了15%;2025年更麻煩,一個機械臂關(guān)節(jié)卡殼,連給實驗艙補貨都費勁。
美國不是沒想過換新人。他們規(guī)劃讓國際空間站2031年退役,可新的商業(yè)空間站進度跟不上。
SpaceX的“星艦”還在試飛,藍色起源的“新格林”火箭連載人都沒試過。
有專家估算,就算一切順利,美國至少有3到5年的“太空空窗期”——這段時間里,近地軌道能長期駐人的,可能就只有中國的天宮空間站。
更頭疼的是錢。國際空間站每年運營費超過900億美元,美國出了大頭?,F(xiàn)在俄羅斯說2028年要退出,歐洲航天局也在猶豫要不要減少投入。
美國想拉印度、韓國入伙,但這倆國家的航天水平有限,最多只能出點錢,技術(shù)上幫不上忙。
這種困境下,美國對天宮空間站的態(tài)度就很微妙了。有政客公開說“應(yīng)該讓美國宇航員進天宮”,但轉(zhuǎn)頭又不提修改“沃爾夫條款”的事。
離譜的提問
正是這種矛盾,讓美國網(wǎng)友冒出了“擊落天宮”的荒唐想法。但稍微懂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根本不可能。
最直接的是國際規(guī)則,1967年《外層空間條約》有100多個締約國,中美都在其中。條約里寫得很清楚:太空是全人類的,不能搞軍事對抗,不能放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
雖然沒直接說“不能打空間站”,但空間站是和平科研設(shè)施,攻擊它無疑是破壞太空和平,相當于撕破臉。
從現(xiàn)實來看,美國也沒這個膽子。天宮空間站在400公里左右的軌道,要擊落它得用反衛(wèi)星武器。
可中國早就展示過反衛(wèi)星能力——2007年成功擊毀過一顆廢棄衛(wèi)星。真要是動手,美國的衛(wèi)星、空間站也別想安全。
這種“傷敵一千,自損八百”的事,哪個國家都不會干。
國際社會的反應(yīng)更能說明問題。有美國網(wǎng)友自己就反問:“照這么說,當初美國不讓中國參與,中國也應(yīng)該直接打下來。”
新加坡的網(wǎng)友更直接:“兩個超級大國開戰(zhàn)?瘋了嗎?美國國內(nèi)老百姓第一個不答應(yīng)?!?/p>
其實美國心里清楚,真正的問題出在自己身上。
2025年5月,有件事挺諷刺:美國布朗大學的科學家想研究嫦娥五號帶回的月壤,申請用美國航天局的經(jīng)費,被直接駁回,就因為“沃爾夫條款”。
最后他們只能找私人基金會贊助,才拿到了幾克樣本。連研究月壤都這么費勁,更別說進天宮空間站了。
結(jié)語
“美國是否有權(quán)擊落天宮空間站”這個問題,本身就透著一股傲慢和焦慮。
從拒絕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到自己搞出“沃爾夫條款”鎖死合作,再到如今看著天宮空間站眼紅,美國航天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是自己造成的。
太空不是誰家的后花園,搞封鎖、搞對抗,最后只會困住自己。
中國用幾十年證明,獨立自主能走出一條路;用開放合作證明,航天不是零和游戲。未來的太空,該是各國一起搭臺唱戲,而不是誰拿著“擊落”的大棒嚇唬人。
或許等國際空間站真退役那天,美國才會明白:在太空探索的路上,關(guān)門的人,最終會被關(guān)在門外。
入中國空間站,美國是否有權(quán)將其擊落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