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個風(fēng)云激蕩的年代,有這樣一位文人:他率先擎起新文化的大旗,卻最終因堅守心底的民族大義而漸隱于歷史舞臺。他,就是陳獨秀。
許多人知道他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早期領(lǐng)導(dǎo)人,卻未必了解他骨子里始終是一名有著傳統(tǒng)士人氣節(jié)的文人。1929年中東鐵路事件,因反對“武裝保衛(wèi)蘇聯(lián)”的口號,他毅然選擇與當(dāng)時的主流決裂。很多人說他固執(zhí),可他說:“我們是中國的革命者,若自己的國土與尊嚴(yán)都守不住,又何談主義與理想?”
在那個人人言必稱“國際”的時代,他卻敢于直視強(qiáng)權(quán),直言蘇聯(lián)在中東鐵路事件中的行為是“赤裸裸的侵略”。不是不懂大局,而是不能背叛良知。
1938年,困頓于武漢的他,有人帶來重返組織的希望,只需他寫下一紙檢討。他淡然拒絕:“非不知進(jìn)退,實不知過從何來?!弊志渲g,是一位文人的傲骨,也是一個愛國者的清醒。
晚景凄涼,他卻從未低下過頭。令人意外的是,最終伸手給予殯葬之資的,竟是昔日政敵蔣介石。這一筆萬元贈款,無聲勝有聲,是一個對手對他的尊重,更是一種人格的映照——他一生樹敵眾多,卻從未失去敵人的敬意。
更令人動容的是他的清醒與孤獨。當(dāng)他得知蘇聯(lián)與納粹德國簽訂條約、瓜分他國時,他憤怒而痛心。這位曾經(jīng)的革命者,在幻滅中寫下了對人類的警醒:“若不能推翻強(qiáng)權(quán),人終將淪為思想的奴隸?!?/p>
直至生命終點,他仍以詩明志:“悠悠道途上,白發(fā)污紅塵,滄海何遼闊,龍性豈能馴!”字字鏗鏘,仿佛他一生的寫照——路途泥濘,白發(fā)蒙塵,可他心中那一條不肯被馴服的龍,從未停止呼喊。
他不是完人,卻有完人都未必有的風(fēng)骨;他最終退出了歷史的聚光燈,卻為我們留下了一個文人該如何愛國、如何堅守的深沉思考。
也許,真正的存在感從來不在喧囂處,而在血性與良知的抉擇之間。陳獨秀,用一生給出了他的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