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0種月餅沒人能拒絕,不信,你看!
月餅,始于商周“太師餅”,以面為皮、飴為餡,初為祭祀月神之禮。
唐時長安賞月成風(fēng),餅食漸入民俗,《洛中見聞》載“中秋夜俗以餅送親”,形制已近今貌。
至宋,“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蘇軾語),
月餅與賞月雅俗相融,終成佳節(jié)標(biāo)配。
月餅之魂在“團(tuán)圓”。
明《帝京景物略》記“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民間更傳元末以餅藏密信起義之軼聞,
雖無確史佐證,卻讓餅食多了份家國情懷。
親友分食時“先敬月神,再闔家共嘗”,餅圓人圓之愿,藏于刀光分切間。
時序流轉(zhuǎn),風(fēng)味日新。
廣式蓮蓉綿密,蘇式酥皮層次,京式提漿醇厚,滇式云腿咸香,四十余流派各擅勝場。
如今冰皮、流心等新味迭出,卻未改“但愿人長久”的初心。
一塊月餅,承千年月色,載萬家溫情,在煙火與詩意間,暈染出中國人最柔軟的團(tuán)圓記憶。
五仁月餅
五仁月餅可是月餅界的"老炮兒",打唐朝起就混江湖了!
正宗五仁得用杏仁、核桃、瓜子、芝麻、橄欖仁湊成"五虎將",
外皮烤得金黃油亮,咬開"咔嚓"一聲脆響。
廣東師傅最講究,糖漿要熬足七小時,皮兒薄得能透光,你曉得不?
佛山五仁月餅,連青紅絲都用玫瑰蜜漬過,甜而不齁。
北方五仁愛放冰糖塊,咬著"咯吱咯吱"像尋寶,老北京管這叫"透亮兒"。
現(xiàn)在年輕人罵五仁是"黑暗料理",可老饕們偏愛這口復(fù)雜。
要我說,五仁就像人生,
甜里帶點澀,脆里藏點韌,這才叫有滋有味!
云腿月餅
是滇式月餅的代表,起源于明末清初。
當(dāng)時,御膳廚師為永歷帝創(chuàng)制了“云腿包子”,后演變?yōu)橛矚ぴ嘛灐?/p>
其以宣威火腿為核心,配以蜂蜜、白糖、豬油制成餡心,
外皮用昆明呈貢紫麥面粉制成,經(jīng)烘烤后呈褐黃色,外層硬殼但酥而不散。
云腿月餅口感酥松香醇,甜咸適中,火腿醇香突出,肥瘦比例3:7,油而不膩。
做法上,火腿需切丁拌餡,與蜂蜜調(diào)和后包入酥皮烘烤。
當(dāng)?shù)厝顺栽仆仍嘛灂r,常配茶解膩,一句“甩個云腿月餅,喝口茶,安逸慘咯”盡顯云南風(fēng)情。
鮮肉月餅
這枚酥皮裹著滾燙肉餡的“咸月餅”,
最早能追溯到清朝,蘇州人拿它當(dāng)供品,
后來上海老字號把餡料調(diào)得更加靈光,現(xiàn)在成了江浙滬人民的心頭好。
剛出爐的鮮肉月餅,酥皮薄得像紙,咬一口“咔嚓”作響,碎屑簌簌往下掉。
肉餡是三肥七瘦的夾心肉,調(diào)進(jìn)麥芽糖、白芝麻和蔥姜水,甜咪咪帶點酒香,
鮮得來眉毛都要落特了!
老饕講究現(xiàn)烤現(xiàn)吃,排隊半小時也值,
冷掉的月餅?zāi)梦⒉t“?!笔?,皮子軟塌,味道要打?qū)φ邸?/p>
蓮蓉月餅
這口甜香得從1889年廣州西關(guān)的蓮香樓說起,
當(dāng)年老師傅陳維清用蓮子熬出第一鍋蓮蓉,金燦燦的餡兒一入口,
直接把"蓮蓉第一家"的招牌給立住了。
粵語里講"好正啊這月餅",說的就是它!
廣式蓮蓉月餅講究個"皮薄餡靚",餅皮用轉(zhuǎn)化糖漿和低筋粉揉得軟乎,
裹住100%湘蓮做的蓮蓉,甜得清潤不齁嗓子。
最絕的是里頭裹的咸蛋黃,沙沙的口感配著蓮蓉的綿密,
甜咸交織得剛剛好,老廣稱為"點解咁好味"。
但要說最地道,還得是廣州老茶樓里現(xiàn)烤的,
熱乎著咬下去,蓮香混著蛋香直竄天靈蓋,吃完"食過返尋味"。
椰蓉月餅
廣式椰蓉月餅講究“皮薄如蟬翼,餡厚似凝脂”。
餅皮用轉(zhuǎn)化糖漿與高筋面粉揉出柔韌感,
包裹著用黃油炒香的椰絲,咬開時“咔嚓”一聲,椰香混著奶香直往鼻子里鉆,甜得清潤不膩口。
海南人更絕,把本地椰子刨成細(xì)絲,混進(jìn)蛋黃做成“椰蓉蛋黃月餅”,
咸甜交織,吃一口保準(zhǔn)你瞇眼嘆:“好食到痹!”
???,70年老灶頭蒸騰著煙火氣,師傅用手工酥皮裹住椰蓉,烤出來餅皮一層層掉渣,
內(nèi)餡卻綿密得能拉絲。
這月餅的講究,藏在細(xì)節(jié)里。
椰絲得選老椰子現(xiàn)刨,黃油要熬到起泡才香,連回油都得等兩天,讓糖漿慢慢滲進(jìn)皮里。
棗泥月餅
這月餅?zāi)訄A潤,廣式的皮薄得像層金紙,蘇式的酥皮能掉渣。
棗泥餡那叫一個講究,選的都是皮薄肉厚的大紅棗,
蒸熟去核后攪成細(xì)膩棗泥,再加點玉米油或花生油炒香,
有的還會摻核桃碎,甜而不齁,香得扎實。
做法也不難,把棗蒸熟去核打泥,炒到水分收干,包進(jìn)酥皮或廣式餅皮里烤熟就行。
棗泥月餅,甜滋滋的味道里全是團(tuán)圓的美好,這口傳統(tǒng)滋味,吃多少年都愛不夠!
豆沙月餅
宋朝那會兒就有了雛形,用紅豆煮爛搗成泥,
裹上糖當(dāng)餡兒,慢慢就演變成了現(xiàn)在的豆沙月餅。
到了明朝,這月餅跟著貿(mào)易船漂到了非洲,
當(dāng)?shù)厝艘辉?,哎呦,這紅豆沙塞面皮里咋這么香呢?于是就在南方扎了根,成了中秋必吃的甜點。
要說這紅豆沙月餅的講究,那得看廣東的廣式月餅。
人家那餅皮薄得透光,紅豆沙細(xì)膩得能化在嘴里,甜而不膩,還帶著股子清香。
為啥這么好吃?
秘密全在工藝?yán)?!面粉得用低筋的?strong>加上轉(zhuǎn)化糖漿和花生油,揉好了得醒上兩小時,讓面筋松松勁兒。
紅豆得提前泡軟,高壓鍋煮得爛糊,再用蜂蜜和油慢慢炒干,炒到能捏成團(tuán)還不粘鍋,這火候可得拿捏準(zhǔn)了!
黑芝麻月餅
這口香甜可追溯到唐代,當(dāng)時西域傳入的胡麻(芝麻)與中原面食結(jié)合,成就了“胡餅”。
傳說楊貴妃賞月時將其改名為“月餅”,自此這口黑芝麻香便與團(tuán)圓緊密相連。
蘇式黑芝麻月餅最是講究,水油皮裹著油酥,
搟卷兩次成酥層,烘烤后金黃微焦,咬開“咔嚓”脆響。
餡料用炒得噴香的黑芝麻混著冬瓜糖丁,甜而不膩,蘇州人夸“靈個”!
廣式則走細(xì)膩路線,黑芝麻研磨成泥,裹進(jìn)薄如蟬翼的餅皮,廣東老饕點頭“好正”。
北京的京式月餅皮厚餡實,黑芝麻拌著果仁冰糖,咬一口扎實香甜,老北京直呼“真地道”!
流心月餅
現(xiàn)代港式月餅的“頂流”,1987年首創(chuàng),用法國牛油、椰漿與咸蛋黃烘烤而成,
切開金黃酥皮,咸香蛋黃漿如熔巖般流淌,廣東人叫“流曬心”!
口感綿密似云,甜中帶咸,配杯熱茶正得勁——“飲啖茶,食件餅,人生幾何?”
傳統(tǒng)做法需將咸蛋黃蒸熟碾泥,與糖、牛油混合,低溫烘烤保流心。
近年流行巧克力、榴蓮流心,但經(jīng)典奶黃仍是王道。
切塊流心餅,配盞桂花酒,老廣嘆:“呢個味,正到痹!”
建議冷藏后微波10秒,流心更絲滑,比冰皮更帶煙火氣。
栗蓉月餅
廣式月餅里的“老炮兒”,打清朝那會兒就流行開了。
金黃油亮的外皮,跟裹了層蜜似的,掰開一看,里頭是綿密細(xì)膩的栗子蓉,
還夾著幾顆完整的板栗仁,這賣相,真夠勁兒!
這栗蓉月餅的講究可多了去了。
選料必須得是河北遷西的油栗,皮薄肉甜,蒸熟了用石磨磨成蓉,
再跟白糖、豬油一塊兒炒,那香味兒能飄出三條街去。
餅皮用的是轉(zhuǎn)化糖漿和花生油,揉好了得醒上倆鐘頭,
包的時候得用“虎口收攏法”,跟包包子似的,慢工出細(xì)活兒。
咬上一口,外皮松軟得跟云朵似的,里頭栗子蓉甜而不膩,板栗仁還帶著點嚼勁兒,滿嘴都是栗子的焦香。
刀把餅切歪了,甜咸餡料擠出來。
老人用豁口的牙咬下五仁里的冰糖塊,小孩踮腳舔流心的蛋黃漿。
晚風(fēng)把月餅屑卷到月亮底下,像撒了把碎金子。
“涼了?!庇腥肃止尽?/p>
“怕什么,”皺紋里藏著糖漬的手把餅推過來,“再熱熱?!?/p>
活著不就圖這一口甜么?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