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年9月,一檔名為《炙熱游戲:百廚大戰(zhàn)》的綜藝節(jié)目將全紅嬋哥哥全進華推上風口浪尖。這位湛江漢子帶著自家果園散養(yǎng)180天的走地雞登上舞臺,卻因評委周曉燕一句“肉質(zhì)偏老”慘遭淘汰。這場看似普通的廚藝比拼,意外演變?yōu)槟媳憋嬍澄幕募ち遗鲎?,如果你也想一句話得罪老廣甚至是華南F3,那白切雞無疑是最好的入手點。
一、180天的堅守:老廣的味覺密碼
全進華的淘汰源于對食材的極致堅持。他選用的湛江走地雞,在果園里啄食玉米稻谷、追逐蟲蟻,歷經(jīng)180天自然生長才達到制作白切雞的標準。這種雞皮下脂肪薄而緊實,肌肉纖維粗壯,經(jīng)“三浸三提”的古法烹制后,雞皮呈現(xiàn)琥珀色光澤,肉質(zhì)緊實卻不失彈性,骨髓中甚至帶著一絲血水——這正是廣東人追求的“雞有雞味”。
“在湛江,用30天速成雞做白切雞會被鄰居笑話?!比M華的辯解道出了嶺南飲食的底層邏輯。廣東人對白切雞的執(zhí)著,本質(zhì)是對“本味”的極致追求。清代《粵東筆記》記載:“嶺南人善取雞味,以清水白煮,蘸鹽而食,謂之白切?!边@種烹飪方式要求雞肉本身具備足夠的鮮味,而只有經(jīng)過足夠生長周期的走地雞,才能積累出氨基酸等呈味物質(zhì)。湛江老饕們甚至能通過咀嚼時的“咯吱”聲判斷雞齡——這是速成雞永遠無法復制的味覺記憶。
二、米其林標準的困境:當精致遇上粗獷
作為淮揚菜大師,周曉燕的評判標準代表著現(xiàn)代餐飲的工業(yè)化思維。他指出全進華的白切雞“纖維太粗、咬著費勁”,恰恰反映了米其林體系對“嫩滑”口感的偏執(zhí)。這種標準源于西方餐飲對食材可控性的追求:通過精確控制養(yǎng)殖周期、飼料配比甚至肌肉注射技術,確保每塊雞肉都能達到統(tǒng)一的嫩度標準。
但這種標準化思維在遭遇地方特色時顯得格格不入。周曉燕在節(jié)目中嘗試將川菜泡菜、貴州酸湯與淮揚菜融合的創(chuàng)新精神,與他對白切雞的評判形成微妙反差——當他在淮揚菜中包容多元味型時,卻用單一標準否定了嶺南飲食的復雜性。這種矛盾折射出當代美食評判體系的困境:如何在尊重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之間找到平衡點?
三、流量時代的飲食政治學
全進華的淘汰引發(fā)廣東網(wǎng)友集體聲援,背后是地域文化認同的強烈投射。當岳云鵬調(diào)侃“這雞是不是太老了”時,彈幕瞬間被“三十天雞白送都不要”的留言刷屏。這種情緒化反應,實質(zhì)是對地方飲食文化被邊緣化的焦慮。正如美食評論家陳立所言:“當評委用北方人的舌頭評判嶺南味道時,本質(zhì)上是在用一種文化霸權消解另一種文化合法性?!?/p>
但全進華的回應展現(xiàn)出超越地域的格局。淘汰當晚,他在直播間邊切雞邊教學:“水滾落雞,細火慢浸……”十萬網(wǎng)友圍觀學習,湛江旅游局連夜推出“白切雞美食地圖”。這種將爭議轉化為文化傳播契機的智慧,讓這場風波成為地方美食破圈的經(jīng)典案例。
四、舌尖上的和解:沒有標準的美味
事件最終以戲劇性方式收場:全進華的直播間180天走地雞預售排到下月,銷售額暴漲300%;周曉燕的社交賬號被廣東網(wǎng)友的“白切雞教學”攻占;而全紅嬋那句“你做的是世界最好吃的”暖心鼓勵,則成為這場爭論最溫柔的注腳。
這場風波揭示了一個真理:美食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題。在成都,老饕們?yōu)椤盎疱佋撚门S瓦€是清油”爭得面紅耳赤;在西安,肉夾饃的“死面餅vs發(fā)面餅”之爭持續(xù)百年;如今,白切雞的“老雞派”與“嫩雞派”又添新章。這些爭論背后,是中華飲食文化生生不息的創(chuàng)造力——正如全進華家果園里那些自由奔跑的走地雞,真正的美味永遠在標準化與個性化的張力中野蠻生長。
你可以說老廣土老廣窮,老廣掉出一線城市,幾乎不會有人反駁你與你辯論,但你說要是說老廣的白切雞難吃,你毫無疑問會得到老廣們熱情地問候,正如北方人對餃子的特殊情懷,已然超出了食物的范疇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