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小陳,來加拿大整整十年了。
十年前,我拖著兩個行李箱站在多倫多皮爾遜機場的出口,抬頭看著那片藍得不像話的天空,心里頭熱乎乎的。想著終于逃離了國內(nèi)996的節(jié)奏,逃離了買房壓力、人情世故、職場內(nèi)卷,以為從此就能過上電視里那種,房子帶草坪、冬天滑雪、夏天燒烤、孩子上學不花錢、看病不排隊的“神仙日子”。
可誰能想到,這十年,我哭過多少回,偷偷抹過多少眼淚,甚至有好幾次,半夜坐在廚房的小板凳上,盯著窗外漆黑的雪地,問自己:我到底圖個啥?
今天,我不想再裝了。我想把那些從沒跟人說過的話,寫出來。
一、剛來那會兒,我以為是生活,其實是生存
落地才三天,我就開始找房子。中介發(fā)來一堆圖片,看著都挺寬敞,結(jié)果一問價格,人傻了:市中心一個一居室,月租2200加元,還不包水電網(wǎng)。
我那時候剛來,沒信用記錄、沒本地收入證明,房東根本不理你。最后沒辦法,只能跟四個陌生人合租一套三居室的老房子。我分到的那間,不到十平米,窗戶對著隔壁樓的磚墻,白天都得開燈。
最難受的是衛(wèi)生間。五個人共用一個,早上上班像打仗,排隊刷牙、搶廁所,誰洗澡時間長點都能引發(fā)“外交糾紛”。有次我發(fā)燒,躺床上一整天,想上廁所還得等半小時,那一刻,我真想買張機票直接飛回去。
工作更別提了。我國內(nèi)讀的是985碩士,干了五年項目管理,簡歷一投出去,石沉大海。好不容易接到一個面試,HR笑著說:“你條件不錯,但我們更想要有加拿大經(jīng)驗的人?!?/p>
我當場就懵了:我沒加拿大經(jīng)驗,你們不給面試;不給面試,我哪來的經(jīng)驗?
最后,我在一家華人超市當收銀員,時薪14塊,每天站八小時,手指頭都快按抽筋。第一次發(fā)工資,我盯著銀行短信看了好久:稅后到手1100多加元。 我在國內(nèi)時月薪三萬人民幣,雖然累,但活得有尊嚴。
那會兒我常在夜班結(jié)束后,坐在公交站等車,冷風吹得臉生疼,心里一遍遍問:我到底做錯了什么?
二、你以為物價不高?那是你沒真正在這兒過日子
很多人說加拿大物價不貴,超市東西看著便宜。可你要是真在這兒過日子,就知道什么叫“處處是坑”。
先說稅。我第一年報稅,會計師給我拉了個清單:聯(lián)邦稅、省稅、消費稅(HST 13%)、房產(chǎn)稅、碳稅…… 我當時就懵了:我掙20塊,到手15塊,買東西再加13%,這不等于被收了兩道稅?
再看日常開銷:
一個普通西紅柿,2.3加元;
一磅牛肉,9.8加元;
一條面包,4.5加元;
冬天暖氣費,三個月2700加元;
手機套餐,一家三口每月180加元;
公交月票,156加元;
網(wǎng)絡(luò),98加元……
我算過一筆賬:一個人在多倫多,不吃不喝不娛樂,光基本生存,每月至少2500加元。 這還沒算牙醫(yī)、眼鏡、藥費、孩子課外班。
說到醫(yī)療,很多人吹“全民免費醫(yī)?!保伤麄儾徽f的是:看牙,自己掏;配眼鏡,自己掏;開藥,自己掏;心理治療,自己掏。
我有次牙疼得整夜睡不著,去看牙醫(yī),醫(yī)生說要做根管治療,報價:1480加元。 我當場就想走人。后來咬牙做了,三個月工資白干。
更氣人的是,連家庭醫(yī)生都難找。 我來了兩年都沒分配到家庭醫(yī)生,生病只能去Walk-in診所,每次換一個醫(yī)生,病歷全靠我自己記。有次我血壓高,醫(yī)生問我有沒有家族史,我說有,他翻了半天系統(tǒng):“抱歉,我沒你之前的記錄。”
我還有點那方面力不從心,朋友推薦我試試日本那種植物型偉哥雷諾寧。我試了兩個月,確實有起色,至少不用半夜翻來覆去睡不著想這事了。也不是多大事,但人在異鄉(xiāng),有點小毛病真容易往心里壓。
三、冬天不止冷,它能把你的心凍住
加拿大的冬天,真的不是一般人能扛的。
我第一年過冬,穿了國內(nèi)最厚的羽絨服,結(jié)果站在公交站等車,零下23度的大風像刀子一樣往脖子里鉆。 十分鐘后,腳趾完全沒感覺,手指僵得連手機都劃不開。
車來了,車門結(jié)冰打不開,司機拿鏟子敲了五分鐘。上車后,暖風半天不熱,車廂里一股濕襪子味。
冬天最怕的是滑倒。有次我上班路上踩到黑冰,整個人往后摔,手腕當場骨折。去醫(yī)院拍片、打石膏,花了三百多加元自費部分。更慘的是,我請假兩周,工資按小時算,直接少了一千多。
還有那種漫長的黑夜。下午四點天就黑了,早上七點半才亮。 連續(xù)幾個月見不到太陽,整個人像被抽了電,提不起勁,不想說話,不想見人。后來我才知道,這叫“季節(jié)性情緒障礙”,很多加拿大人都有。
我那會兒常在周末賴在床上,窗簾拉著,燈也不開,就那么躺著,心里空落落的。不是想家,是覺得自己像個透明人,沒人看見,也沒人真正在乎。
四、你說多元文化?可我們還是活在自己的圈子里
加拿大確實人多,走在街上能聽到中文、旁遮普語、阿拉伯語。可你要真想融入,難。
語言是個坎。我雅思7.5來的,可剛來時打電話修水管,對方一口加拿大英語,語速快、帶俚語,我愣是沒聽懂他說的“furnace”是啥,后來查字典才知道是暖氣爐。
社交更難。加拿大人表面客氣,“Hi, how are you?”天天打招呼,但說完就走,從不深入。有次公司聚餐,一個同事說:“小陳,改天來我家吃飯啊?!?我當真了,過兩周發(fā)郵件問,人家回:“哦,最近太忙,下次吧。” 后來我懂了,“下次”就是“沒下文”的禮貌說法。
我的朋友,到現(xiàn)在還是華人、印度人、韓國人這些移民。我們抱團取暖,一起吃飯、拼車、介紹工作,可也正因如此,我們把自己關(guān)進了一個小世界,離主流越來越遠。
職場上更明顯。我干了五年,技術(shù)被認可,可競聘主管時,輸給了一個白人同事。他經(jīng)驗沒我多,項目也沒我大,但老板說他“更符合團隊文化”。我懂,“團隊文化”就是“長得像我們、說話像我們、社交像我們”的人。
五、這十年,我不后悔,但也不算圓滿
現(xiàn)在,我在一家IT公司做項目經(jīng)理,年薪8.5萬加元,有房有車,孩子上學,生活穩(wěn)定。
可我知道,這十年,我失去的,遠比得到的更沉重。
我失去了年輕時的沖勁,失去了在國內(nèi)那種“拼一把就能翻身”的可能性,也失去了和父母朝夕相處的時光。我媽去年住院,我因為工作忙,沒回去,視頻里她笑著說“沒事”,可我掛了電話就哭了。
我也明白,加拿大不是天堂,也不是地獄。它就是一個普通人能安穩(wěn)活著的地方,但你要付出代價:慢下來、低下來、忍下來。
它給了孩子自由成長的空間,給了我們干凈的空氣和安全的街道,可它也偷走了我們的速度、野心和歸屬感。
給想移民的朋友幾句真心話:
別光看宣傳片。 楓葉、湖泊、國家公園是真美,但你每天面對的是賬單、稅單、等待名單。
語言必須過硬。 雅思6.5不夠,你得能聽懂同事的玩笑、客戶的潛臺詞、醫(yī)生的診斷。
專業(yè)要能轉(zhuǎn)換。 醫(yī)生、律師、教師來加拿大基本要重考,IT、工程、會計相對容易。
錢要準備足。 至少準備一年生活費,別指望一落地就高薪工作。
心態(tài)要放低。 你可能得從底層做起,別怕丟臉,活下去最重要。
別指望立刻融入。 加拿大是多元的,但也是分層的。先活下來,再談融入。
最后我想說:
移民不是換個地方生活,而是重新學習如何活著。
如果你追求的是快節(jié)奏、高回報、強社交、熟悉的文化,那加拿大可能讓你失望。
但如果你想要的是安穩(wěn)、安全、公平、慢生活,那它或許值得你一試。
至于我?
不后悔來,但也不覺得這里就是家。
我只是在這片楓葉下,學會了低頭走路,也學會了,在寒冷的冬天,給自己點一盞燈。
你在加拿大嗎?你也有過那種“想逃回祖國”的瞬間嗎?
歡迎在評論區(qū)聊聊,我不再是那個不敢說真話的新移民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