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紹興市的魯迅紀念館有一面魯迅手里夾著香煙的網(wǎng)紅打卡墻,部分游客到魯迅紀念館參觀游覽,會到這面墻點燃打火機或者香煙,拍一張“給先生點支煙”的打卡照。
近日,游客孫女士在社交平臺發(fā)文,認為這幅魯迅抽煙的墻畫不妥,并在8月22日將此事投訴到了浙里辦,建議將魯迅抽煙換成魯迅右手握拳的畫面。孫女士投訴紹興魯迅紀念館網(wǎng)紅墻畫的理由是該畫的原畫是魯迅在自己家里抽煙,墻畫去掉背景有引導人室外聚集抽煙危害他人健康的風險,同時還會誤導青少年,于是要求對墻畫進行更換。
孫女士自稱是一名控煙志愿者,經(jīng)常關注公共場所禁煙話題,為了增加投訴的說服力,孫女士還專門查詢了許多魯迅的版畫資料,發(fā)現(xiàn)原圖中煙霧較小且有書房背景。她強調(diào):“原畫是迅哥(魯迅)在室內(nèi)吸煙,而不是室外公共場合吸煙?!?/p>
孫女士的投訴邏輯實在令人困惑。她認為墻畫去掉了原畫的背景,可能導致人們在室外聚集抽煙。這種無限延伸的因果關系,堪比擔心描述下雨的詩歌會引發(fā)洪澇災害。
按照這個邏輯,我們是否應該擔心《三國演義》會引發(fā)校園暴力?《紅樓夢》是否應該投訴賈寶玉做春夢?這樣會導致早戀?《水滸傳》會鼓勵反抗權威?是否應該投訴李白喝酒的詩句?這可能會鼓勵未成年人飲酒。是否應該投訴《西游記》中的孫悟空?這可能會鼓勵不服從管理。歷史人物的形象展示是否都需要按照現(xiàn)代價值觀進行“凈化”?
如果這樣,所有博物館和歷史景點都將面臨無窮無盡的投訴和整改要求。歷史和文化的展現(xiàn)不能脫離當時的背景,更不能用現(xiàn)在的標準去苛求過去。這種投訴文化的蔓延,只會讓我們的文化空間越來越狹窄。
魯迅吸煙的形象有其歷史真實性,魯迅確實有吸煙的習慣,這也是他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一個特點,完全否認這一事實是對歷史的不尊重。歷史文化的展示應當放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理解,不能以今天的標準簡單否定過去。這不是在鼓勵吸煙,而是在真實地展現(xiàn)歷史。
這種投訴現(xiàn)象并非首次,2014年,就有一位沈陽初三女生建議修改魯迅吸煙浮雕。似乎總有人熱衷于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于文化表達之上,如果這種投訴文化繼續(xù)蔓延,我們的文化景觀將變得千篇一律且乏味無比。任何有可能被不同解讀的文化元素都將面臨被“凈化”的風險。
這種動輒投訴的行為也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相關部門需要花費時間和精力來處理這些本不成為問題的問題。面對歷史文化,我們需要的是理性思考和全面理解,而不是簡單化的否定和投訴。魯迅作品的批判精神和人文關懷,才是我們應該關注的重點。
如果我們只關注表面形式,而忽略了精神實質(zhì),那才是對文化遺產(chǎn)的真正傷害,魯迅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重要代表,其價值和意義遠遠超出了某個具體形象的表現(xiàn)形式,我們應該致力于理解其思想精髓,而不是糾纏于表面細節(jié)。
魯迅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形象展現(xiàn)應當有多元化的方式,吸煙只是他眾多形象中的一個側(cè)面,并不代表對他全部品質(zhì)的評價。
令人疑惑的是,這些投訴者往往表現(xiàn)出高度選擇性關注,他們關注魯迅手中的香煙,卻忽略了魯迅作品的深刻思想和社會價值。他們擔心香煙可能對青少年產(chǎn)生不良影響,卻不擔心缺乏批判思維和歷史視角對青造成的更大危害。這種選擇性憤怒讓人懷疑其真正的動機是什么?是真正關心公共健康,還是僅僅想要強加個人偏好于公眾文化空間?
一個健康的社會應當有足夠的文化包容度,能夠容納不同的表達方式和歷史呈現(xiàn)。魯迅作為中國現(xiàn)代文化的重要代表,其形象展示應當有多元化的方式。事實上,魯迅紀念館推出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品,正是為了讓年輕人更好地接觸和理解魯迅。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