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氣扣了全球航運老大MSC的五艘貨船,張嘴就要賠11億美元,這不是討債,這簡直像是明搶??!
誰能想到,一艘集裝箱船的沉沒,竟然讓全球航運巨頭MSC在印度栽了個大跟頭,2025年5月25日,MSC的貨船在印度科欽港外沉沒,這本該是一起非常簡單的海事事故,可印度政府接下來的操作很是驚訝。
先是扣船,再是天價索賠,最后直接演變成一場“扣船持久戰(zhàn)”,短短三個月內(nèi),MSC的五艘貨輪接連被印度法院扣押,索賠金額更是飆到了驚人的11億美元,這哪是索賠啊,分明是趁火打劫,硬生生把國際航運規(guī)則撕了個粉碎。
事情的開端并不復(fù)雜,貨船上有危險品,船家否認滲漏,可印度對其要上了各種的污染費用,雜七雜八加起來比船本身值錢幾十倍!
更絕的是,印度法院的“扣船戰(zhàn)術(shù)”,從6月開始,“MSC Polo II”“MSC Manasa F”等船先后被扣,理由是“不賠錢就別想走”,甚至8月還追加扣押了MSC的王牌航線主力船“MSC Palermo”號,擺明了要掐住MSC的命脈。
MSC當然不干,一邊掏錢贖船(已支付超2144萬元擔(dān)保金),一邊打官司抗辯,主張事故發(fā)生在國際水域,印度政府無權(quán)管轄,更別提天價索賠毫無依據(jù)。
但印度法院壓根不吃這套,扣船令照發(fā)不誤,甚至放出話來:“賠款談不攏,船就繼續(xù)扣著,”這種“人質(zhì)外交”式的操作,連國際航運界都看傻了,今天扣MSC,明天是不是輪到馬士基、達飛,以后誰敢保證自家船在印度海域不出事?
這場鬧劇背后,藏著印度更深層的算盤,一方面,喀拉拉邦借環(huán)保之名索要天價賠償,實則是填補地方財政的“創(chuàng)收”手段。
另一方面,印度近年力推“港口強國”戰(zhàn)略,維津賈母港等新興樞紐正與新加坡、科倫坡競爭,此時拿全球航運老大開刀,未嘗不是一種“立威”——看,連MSC都得低頭,但玩火過頭容易燒到自己。
MSC已開始削減在印航線投資,其他航運公司也可能重新評估風(fēng)險,若印度真被貼上“航運黑洞”的標簽,長遠損失怕是11億美元都打不住。
對中國而言,這事更像一面鏡子,印度敢對MSC“獅子大開口”,憑的是地理優(yōu)勢,扼守印度洋航道,航運公司繞不開。
反觀中國,從南海到馬六甲,同樣擁有關(guān)鍵海權(quán),但我們的海事執(zhí)法始終遵循國際規(guī)則,既維護主權(quán)又不濫用權(quán)力。
再看MSC的遭遇,更凸顯“一帶一路”海上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建立公平、透明的國際航運秩序,才能避免企業(yè)淪為某些國家的“提款機”。
眼下,MSC還在法庭上和印度扯皮,但業(yè)內(nèi)普遍預(yù)測它最終會妥協(xié),畢竟船被扣一天,損失就多一天,而印度顯然耗得起,只是經(jīng)此一役,全球航運業(yè)恐怕都得重新掂量:印度這片“黃金海域”,究竟是聚寶盆,還是修羅場?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