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在明剛落地美國就吃到“下馬威”,特朗普對韓國開出了什么最新條件?李在明如果不答應,特朗普真的會取消美韓首腦會晤嗎?
當地時間 8 月 24 日,韓國總統(tǒng)李在明乘坐飛機抵達華盛頓,開啟了訪美之旅,并計劃在 25 日與特朗普舉行會晤。外界也都很清楚,李在明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跟特朗普就美韓貿易協(xié)議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溝通。
不過李在明也清楚,以特朗普的性格,想要爭取他的讓步是非常困難的,與特朗普的溝通必須要講究方式方法。因此就在前往美國之前,李在明還先去了一趟日本。
在與日本首相石破茂的會晤中,兩人就著重討論了對美關系及關稅協(xié)商等議題,雖說是分享經驗,但說到底,日本自己爭取到的貿易條件,也并沒有比韓國更好。
然而李在明更沒有想到的是,他的一系列準備都還沒派上用場,剛剛落地美國,便吃到了特朗普的 “下馬威”。
據韓國《中央日報》報道稱,就在李在明即將與特朗普舉行會晤之際,美國突然加大了對韓國在美投資的施壓。
據知情人士透露,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正在牽頭推動韓國投資承諾的落地,此前韓國外交部長趙顯于 8 月 21 日突然訪美,就是因為這 3500 億美元投資的問題。
這 3500 億美元可不是個小數目,美國對這筆投資的要求也相當苛刻。美國要求韓國將這 3500 億美元投資徹底文件化,而且其中 90% 的收益必須用于美國民眾,資金流向也要由美方完全掌控。
這意味著韓國不僅要掏出巨額資金,投資的決策權和收益分配權還都得聽美國的。
比如說,在投資的具體方向上,美國要求韓國設立 1500 億美元造船合作基金和 2000 億美元半導體、新能源等領域的投資基金,并且這些資金必須投向由美國主導的項目。
像韓華集團在費城收購的造船廠,其產能規(guī)劃、技術標準都得服從美國國防部的需求。這就好比韓國人出錢,卻得按照美國人的想法來辦事,韓國企業(yè)在這些投資項目里的自主性大大受限。
在安全方面,美國也沒放過對韓國施壓的機會。特朗普政府要求韓國將國防開支提升至 GDP 的 5%,這比韓國現行的國防開支比例高出近一倍,意味著韓國每年要多掏出 200 億美元。
更過分的是,美國還提出了 “戰(zhàn)略靈活性” 條款,駐韓美軍可能被用于朝鮮半島以外的沖突,這讓韓國面臨著被卷入地區(qū)沖突的巨大風險,韓國的安全政策完全被美國牽著鼻子走。
面對特朗普的 “極限施壓”,李在明也不是毫無還手之力,他采取了 “三手策略” 來應對。
第一手是 “曲線救國”。訪美前先去日本,和日本首相石破茂達成 “日韓協(xié)同應對美國” 的默契。
日本在 2024 年日美關稅談判中也被迫承諾了 5500 億美元投資,石破茂向李在明傳授了 “分階段落實、爭取部分收益回流” 的談判技巧。兩國還計劃在氫能、人工智能等領域聯合投資,試圖通過形成統(tǒng)一戰(zhàn)線來增強與美國談判的底氣。
第二手是 “以攻為守”。在和特朗普的會談中,李在明反復強調韓國投資對美國經濟的實際貢獻。
比如那 1500 億美元造船基金能為美國創(chuàng)造 5 萬個就業(yè)崗位,2000 億美元半導體投資可以助力美國重建芯片產業(yè)鏈。
他甚至還搬出特朗普最關心的大選議題,暗示這些投資項目能在 2024 年大選前見效,能給特朗普的選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以此來讓特朗普重新考慮對韓國的施壓策略。
第三手也是最關鍵的,是 “國內防火墻” 建設。韓國政府把 3500 億美元投資拆分為 “主權基金 + 企業(yè)貸款”,其中主權基金部分僅占 20%,其余 80% 通過出口信貸、產業(yè)擔保等形式操作,這樣能最大限度減少財政壓力。
同時,李在明要求美國開放對韓核能技術出口作為交換條件,試圖將經濟上的讓步轉化為技術升級的契機,既能安撫國內的反對聲音,又能為后續(xù)談判留下一定的周旋空間。
特朗普的威脅可不是隨便說說的。2018 年,他就因為俄烏刻赤海峽沖突,在飛往 G20 峰會的專機上直接取消了與普京的會晤,讓俄羅斯陷入外交被動。
如今對韓國,他同樣祭出 “取消會晤” 的大招。據韓聯社消息,美國務院已經暗示,如果韓國不接受投資條款,原定的首腦會談可能 “無限期推遲”。
這種壓力已經實實在在地傳導到了韓國國內,李在明的支持率從 6 月的 63.3% 暴跌至 51.1%,韓國民眾擔心國家被美國當成提款機,對李在明政府的不滿情緒在不斷上升。
要是談判破裂,韓國在經濟上也將遭受重創(chuàng)。雖然美韓 7 月底達成了關稅協(xié)議,把韓國輸美產品關稅降至 15%,但美國至今都還沒落實任何行政措施。
一旦雙方談崩,韓國汽車、半導體等支柱產業(yè)可能重新面臨 25% 的高額關稅,這對出口依存度高達 40% 的韓國經濟來說,無疑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更可怕的是,美國可能會效仿對待日本的做法,要求三星、現代等韓國企業(yè)交出在美子公司的股份作為投資條件,這將嚴重動搖韓國財閥在海外的根基,對韓國經濟的打擊是致命的。
在國際政治層面,韓國也可能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美國正在推動 “印太經濟框架”(IPEF),要是韓國沒辦法滿足美方要求,很可能會被排除在供應鏈重組之外。
而朝鮮近期頻繁試射導彈,如果韓美關系生變,朝鮮可能會借機加大軍事挑釁力度,韓國就會陷入 “安全與經濟雙輸” 的艱難處境。
這種連鎖反應讓韓國外交部官員私下里都忍不住感嘆,他們現在就像是在走鋼絲,稍有不慎就會摔得粉身碎骨。
這場美韓之間的博弈,最終結果會怎樣,現在還很難說。對特朗普來說,3500 億美元投資是他 “美國優(yōu)先” 政績的重要籌碼;對李在明而言,則是維護韓國經濟主權的最后防線。
就像古希臘哲人赫拉克利特說的,“萬物流轉”,在這場權力與利益的激烈較量中,唯一不變的就是國家利益的永恒博弈。
當李在明站在費城造船廠的甲板上,望著韓華集團新造的液化天然氣運輸船時,他心里或許很清楚:真正的勝利,不在于簽下多少協(xié)議,而在于在這場風暴中穩(wěn)穩(wěn)地守住國家前進的航向。
不過好在,無論如何,特朗普還是沒真的取消會晤,雙方會晤仍然是順利舉行了。
韓媒:美方施壓韓方將3500億美元投資計劃文件化,否則可能取消美韓首腦峰會——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