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在線學習”
獲取更多資訊!
當人工智能成為史上無所不能的“最強大腦”,我們該怎樣開展教育?
教什么、怎么教,才能跟上時代變化,讓孩子學到真正有用的東西?
7月26日,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會智能教育論壇上,同濟大學黨委書記、中國工程院院士鄭慶華帶來題為“人工智能賦能未來教育”的分享。
AI正在打造未來教育新形態(tài)
人工智能正推動教育形態(tài)從傳統(tǒng)的“師-生”二元結構向“師-機-生”三元結構轉型。
新形態(tài)通過互教互學實現人機協(xié)同,突破了單一的教學關系,并依托虛實一體促進物理空間與數字智能的深度融合,同時憑借個性伴隨使AI能夠提供全流程自適應學習支持。
這種人機協(xié)同的未來教育,能夠超越人類固有的認知局限,顯著提升人們獲取知識、科學研究與綜合學習的能力。未來教育應當由這4個部分組成:
一是人對人的教育。教師角色從知識傳授轉向價值塑造、思維創(chuàng)新、情感教育與能力培養(yǎng),同時保持教育的人文內核。
二是人對機的訓練。通過價值觀對齊訓練,確保人工智能正向賦能,符合人類認知規(guī)范與倫理框架,奠定人機協(xié)作基礎。
三是機對人的賦能。旨在實現人機價值觀對齊,確保AI系統(tǒng)遵從人類認知,在教育領域發(fā)揮正向賦能的作用。
四是機對機的對弈。機器間通過知識蒸餾、模擬仿真、對抗博弈實現智能進化,甚至最終形成自主智能體協(xié)作網絡。
大模型正在重塑知識生產傳播的格局
人工智能大模型正不斷深度融入教育生態(tài),與傳統(tǒng)校園、互聯(lián)網共同構成未來智慧教育基礎設施,推動教育體系進入智能化轉型新階段。
在知識生產方式領域,由人類主導的創(chuàng)造模式正被人機協(xié)同機制取代。大模型不僅輔助人類生成知識,更展現出獨立生產內容的能力。
知識傳播方式同樣經歷重構?;诖竽P偷膫€性化交互平臺,學生可以實現全天候、場景化的知識獲取,弱化了大學的作用、功能和地位。
此外,大模型還在改變國際話語體系,深刻影響人類社會的價值取向。如果一個學生總在一個平臺上學習,時間長了,平臺上的知識里包含的那些價值觀、道德觀念和社會規(guī)矩,會不知不覺地影響他,改變他怎么學習、怎么想問題、怎么看世界。
這場“技術革命”呈現出鮮明兩面性:一方面,大模型實現了教育普惠化突破,使個性化教學和無障礙知識獲取成為可能,徹底超越了信息檢索時代的技術局限;另一方面,知識生產自動化催生了復雜的傳播環(huán)境,信息噪聲加劇引發(fā)可信度危機,算法偏見可能導致社會公平失衡,用戶資源的高度集中更潛藏著“知識霸權”風險。
AI正在改變人類的認知邏輯
人靠看、聽、聞等感覺認識世界,收集數據。大腦再把這些數據變成有用的信息,提煉成知識。有了知識就能推理、判斷,形成邏輯。基于邏輯,我們有了對世界的看法,形成信念,最終建立起信仰。
教育本質上就是幫人走完這個過程:從感受數據到建立邏輯,再到形成意識、信念和信仰。
現如今,人工智能已經能在認知底層實現三重突破——在感知計算層模擬人類感官獲取數據和數據,判別決策式AI可以完成信息篩選與策略制定,內容生成式AI以大型模型邏輯創(chuàng)造知識。技術持續(xù)向意識與信念層探索,這種認知能力的遷移給教育帶來新的挑戰(zhàn)。
當傳統(tǒng)教育聚焦“誰來教、教什么、怎么教”時,教師角色已經從人類拓展至智能體——教室中的知識傳遞者,既可能是人類導師,也可能是具備認知能力的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不僅是工具,它也是塑造我們如何理解世界的一種力量,它既提升認知效率和創(chuàng)新能力,也帶來了快餐式學習、注意力分散及擬人化陷阱等新風險,這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和面對的新問題。
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我們需要轉變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人工智能帶來的是教育模式的全新轉變,需要從教、學、評、管這4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全方位的改革探索。
教:從側重課程知識的單向傳授,轉向聚焦學生能力、創(chuàng)造力與價值觀的全面培養(yǎng)。
學:告別“大水漫灌”的統(tǒng)一教學推送,升級為基于AIGC的精準導學;學習方式也從個體學習,演進為“人機協(xié)作”與“人際協(xié)作”并重的協(xié)同學習模式。
評:突破單一分數評價的局限,構建融合學習行為、過程表現與最終結果的綜合指標體系。
管:管理邁向精準化、科學化、高效化,支撐研究和服務的升級。
因此關于未來教育,我認為可以用這4句話來概括:針對性地教、個性化地學、多元化地評和智能化地管。
未來教育要打造“師-生-機”學習新模式
未來的學習模式強調共同學習和協(xié)作、依托智能體和知識圖譜等新興技術,推動以問題為導向、目標驅動的探索式學習,打破傳統(tǒng)學科和專業(yè)的界限。
到那時,“師-生-機”將共同成為知識的探索者、創(chuàng)造者和合作者,人工智能的支持將推動整個教育體系邁向更高水平。
具體來說,首先是在知識傳授方面,教育正從粒子化、線性化的方法轉向打造完整的“知識森林”。關鍵在于激發(fā)知識點之間的動態(tài)聯(lián)系,將零散信息轉化為系統(tǒng)化、可視化的知識圖譜,幫助學生有機構建連接的知識網絡。
其次是在能力培養(yǎng)方面,未來的學生需要從觀察現象、發(fā)現問題開始,逐步轉向將現實問題轉化為人工智能或數學模型,借助算法模擬,再將結果應用到實踐中檢驗。這個過程包括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求證驗證,形成完整的能力鏈條。
最后是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轉變,注重培養(yǎng)積極的價值觀,聚焦科學素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和國際視野。通過興趣驅動和問題引導的學習,不僅提升行為操作和思維養(yǎng)成,更實現文化認同和核心價值的塑造。
同時,我認為未來的學生評價體系也必須突破傳統(tǒng)應試教育的框架,走向更加科學、全面、個性化的評估方式。我們可以按照問題驅動、目標引領、知識圖譜導航等內容,建立以學生能力為核心的多維度雷達圖,讓學生能夠洞察自身優(yōu)勢與不足,形成對比分析,從而更好地規(guī)劃學習路徑。
此外,素質培育應當成為評價的重要內容,包括創(chuàng)新思維、人文素養(yǎng)和全球視野等,通過數字圖譜系統(tǒng)進行全方位、多層次的能力和素養(yǎng)評估。
這樣的評價體系強調全流程、動態(tài)要素,追求多維度、個性化的質量評價,力求建立一個科學、全面、持續(xù)優(yōu)化的未來學習評價新模式。
展望未來教育,我們要堅守教育初心,堅持科技向善。
一是堅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避免技術的“物化”和“異化”。
二是既發(fā)揮人工智能的賦能作用,又要防止技術凌駕于育人之上。
三是要教會學生如何思考與創(chuàng)造,不能只停留在知識傳授和獲取。
四是要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絕不能滿足于人工智能推送的現成答案。
五是改革知識記憶復現式評價,注重思維、能力和綜合素質評價。
來源丨第一教育微信公眾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