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教授的話像一記重錘,砸在每個人心上?!澳壳芭e國上下都在講發(fā)展,而這些都是物質(zhì)發(fā)展。現(xiàn)在我們陷入了一個群體迷失,忘了社會發(fā)展最根本的就是人自身的發(fā)展。半人太多,連人都不會做了?!?/p>
這話聽著刺耳,卻戳中了痛點。寫字樓里的年輕人通宵改方案,只為KPI多漲幾個點,卻忘了多久沒陪父母吃頓熱飯;校園里的學生埋頭刷題考證書,把“有用”當唯一標準,卻沒心思讀一首詩、看一場日落;鄰里之間住對門多年,見面只點頭不說話,人情味被防盜門越隔越遠。我們忙著造更快的車、蓋更高的樓、賺更多的錢,卻在奔忙里弄丟了“人”該有的溫度——不會好好說話,對陌生人滿臉防備,對身邊人懶得傾聽;習慣了用數(shù)字衡量成功,卻想不起上次為一朵花開心動是什么時候。
就像那位教授說的:“物質(zhì)堆成了山,可多少人活得像臺精密的機器?會算賬,會競爭,卻不會發(fā)呆,不會感動,不會對一朵云說早安。” 小區(qū)里的孩子背著比書包還重的補習班時間表,眼神里少了孩童該有的靈動;地鐵里的上班族刷著手機,面無表情,彼此像隔著無形的墻。我們把“效率”當信仰,把“成功”定成標準答案,卻在集體狂奔里,把“怎么做人”這門最基礎(chǔ)的課,忘得差不多了。
其實不是不會做,是沒時間想,或者不敢想。怕停下來就落后,怕真誠會受傷,怕“不合群”。可別忘了,高樓再高,要是里面的人沒了溫度,也只是冰冷的鋼筋水泥;錢賺再多,要是心里空蕩蕩的,也填不滿那份“活著不像人”的慌。或許真該慢下來問問自己:多久沒好好哭一場,多久沒認真夸過一個人,多久沒覺得“活著本身”就很美好?畢竟,社會再發(fā)達,最終要養(yǎng)的,是“完整的人”,不是“半人”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