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中月如練,家家此夜持針線。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間不相見。——唐·崔顥《七夕》
從這首詩當中,大家是否感受到了唐朝,女子在七夕乞巧的盛況。月華如練的夜晚,家家女子手持針線向織女乞求巧藝??梢钥闯?,人們對這個節(jié)日是極其重視的。不過,雖然天上人間無法相見,卻可以通過飲食供祭與祈福儀式達成精神溝通。
農(nóng)歷七月初七的七夕節(jié),又稱乞巧節(jié)、女兒節(jié),其起源可追溯至漢代《西京雜記》記載的“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這個節(jié)日不僅是愛情傳說載體,更是古代農(nóng)耕社會的重要時間節(jié)點——此時新糧初收、瓜果豐盈,人們通過特定飲食感恩天地,祈求秋收豐稔。
老話就有七月初七七夕節(jié),“三樣不上桌,福氣不進門”,那么具體是哪3樣呢?后天就是七夕節(jié)了,再忙也要給家人吃。為啥七夕節(jié)的飲食這么重要呢?筆者認為,和三個原因有關,其一,它是祭祀需要,以新收作物敬獻牛郎織女星,祈求紡織農(nóng)耕雙豐收;其二,則是古人的一種養(yǎng)生智慧,處暑前后燥氣始盛,需食潤燥補氣之物;其三,這也是人們心中的一種寄托,像巧果等食物造型,也暗含對心靈手巧的期許。
七夕節(jié),哪三樣不上桌,福氣不進門?
第一樣:巧果——乞得心靈手巧
人們在這天的時候,會制作各種造型的油炸面果,它象征織女巧手,食之可得技藝精髓。其做法也比較的簡單。
具體做法:1、發(fā)面面團(面粉500克+雞蛋2個+老面引子)揉入芝麻15克、白糖30克;2、搟成厚片后,用桃木模具壓出魚、花、梭子等造型(魚寓如意,梭子寓紡織);3、菜籽油六成熱時下鍋,炸至金黃膨起;4、用紅線穿成串掛于小兒胸前,既作飾品也可隨時取食。
第二樣:云面——連通天上人間
柔韌可抻長的面條象征鵲橋,食之寓意見面長久,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還可以選擇多吃一點云面。
具體做法:1、高筋面粉加梔子水(梔子果泡水可得天然黃色)和成硬面團;2、手工抻拉七次成細絲(暗合七月七日之數(shù));3、沸水煮熟過井水,澆上秋茄鹵(初秋新茄切丁+黃豆醬熬制);4、最后撒焯過的芝麻葉,謂“織女采云錦”
第三樣:五子湯——祈愿子嗣安康
五種籽實象征多子多福,契合牛郎織女子孫團圓傳說,在我們當?shù)?,每到了這天,都會制作給家人吃。
具體做法:1、取新收花生、蓮子、南瓜子、葵花子、紅豆各一把;2、用石臼輕輕捶裂(易出味但不碎);3、與小米同煮成粥,加當?shù)匾胺涿壅{(diào)味;4、供奉時盛七碗(應七星之數(shù)),全家分食。
這些傳統(tǒng)飲食習俗,也蘊含了古人“食應天時”的哲學智慧。不管是巧果也好,還是云面,亦或者五子湯,都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一種向往,七夕為家人奉上這三樣食物,既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延續(xù),更是將祈福納祥的心意化為餐桌上的溫暖。
今年七夕,不妨親手做一串巧果,煮一鍋五子湯,在食物的香氣中,感受這個不一樣的日子,也希望給家人帶來好運。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