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fā)現(xiàn),拖延的人常常也更容易內耗——
Ta們腦子有很多想法,但就是很難行動去做,做一點就容易放棄。
于是,原本新鮮出爐的想法,放久了便不再新鮮,然后變味,在腦子里發(fā)霉,拖到最后,就再也不想做了。
隨后,人便對自己失望——
為什么我的意志這么薄弱?一點行動力都沒有?
而這種自責僅能稍稍減輕我們的內疚感,但無法真正提升行動力,更多時候,只會徒增心理負擔。
那么,該怎么辦呢?
今天,我想教你一個破局的咒語:
先做個垃圾出來。
最近,同事輕輕寫文章遇到了瓶頸。
她表示,日常腦子里經(jīng)常會閃過許多靈感,這明明是好事,似乎能寫不少文章。
然而,到了下筆的時候,卻總是寫了個開頭,然后就一直卡殼。
接著幾小時、甚至幾天都沒有進展,拖得越久,就越?jīng)]有動力。
到后來,一看到這中斷的文章心里就五味雜陳,不愿面對,最后就干脆放棄,不寫了。
每一次從滿懷熱情到死心放棄的過程,都會讓她感受到極大的消耗,似乎身心被掏空。
我問她,寫文章卡殼的時候在想些什么。
輕輕表示每寫一句,腦海里總會飄過許多思緒:
句子夠通俗嗎,會不會讓人讀不懂?
我的觀點夠嚴謹嗎,會不會誤導人?
這個話題普遍嗎,萬一大家不感興趣怎么辦?
誠然,想要寫出高質量的文章,這些考慮都是必要的。
在輕輕看來,如果寫出來的文章不能滿足以上要求,感覺就像是犯了錯了一般,是不該發(fā)生的。
她也會因此產(chǎn)生自我厭惡之情。
說到這,我把自己最近刷到的一張圖分享給輕輕。
她一看就樂了,立馬買了相框把它放在桌面上,以此提醒自己。
“先做個垃圾出來?!?/p>
“我有寫出世界上最爛的垃圾的自由?!?/p>
這話雖然聽起來看似自暴自棄,但卻讓人暫時卸下心中的擔子,學會允許自己表現(xiàn)得不好,放下那些繁瑣的要求。
這樣一來,寫作的卡殼就能減少了。
誠然,這句話無法完全讓輕輕徹底擺脫困擾。
但在每次陷入憂慮時,它都能提醒她放松,讓緊繃的神經(jīng)得到舒緩,繼續(xù)往下多寫一點。
生活中,許多人都遇到過和輕輕相似的困擾。
想堅持運動、讀書、學習某項技能,可卻遲遲難以開始,或者沒做多久就放棄。
原因在于做事時,總是無形中給事情賦予過多的含義,使內心的負擔加“重”,最終導致難以行動。
比如有以下常見的心理活動——
我這次一定要把文章寫出來,前面實在拖太久了;
如果不能在1個月里瘦下來,那我真是太失敗了;
如果無法堅持每天看書1小時,那我實在太懶了;
這次考試我必須得通過呀,都花了那么多錢學習了......
通常,人們會習慣性認為,只要自己足夠重視眼前的事情,就一定能做得更好。
所以,許多人會習慣性通過以上話語,來“鞭策”自己。
可這樣做能起到的效果往往是短暫的,時間一長,便會拖垮人的行動力。
當一件事被賦予的意義越多,它就會變得越重。
我們會變得越無法允許自己出差錯,精神也會緊繃,于是力量容易透支,事情也容易放棄。
講一段我過去的經(jīng)歷。
曾經(jīng)我有段時間,精神、身體狀態(tài)都不好,我意識到需要加強運動來調整。
于是,我計劃第二天早起去跑個5公里,我把這視作自己走出困境的第一槍。
可當我剛定下這個計劃時,內心立馬就開始憂慮了——
明天早起能成功嗎,能順利跑完嗎?
這樣的擔憂一直存在著,直到第二天咬牙跑完,才稍微減退一點。
可沒過多久,我又開始擔心:
那下一次呢,我又能否順利完成?
如果起床晚了、沒跑到5公里,或是跑得不夠快......
這一切都會讓我覺得自己不夠好,或是擔心計劃會搞砸。
我過于患得患失,在跑步前就消耗了大量的心力,后來很快便堅持不下去了。
所以,避免給事情附加過多的意義,放寬要求,人才能更輕盈、有效地行動。
不過,這個道理雖聽起來簡單,要真正做到其實頗有難度。
因為,當我們去看自己設下的意義和要求時,總是會習慣性認為——
這很正常呀,如果這點要求都沒有,豈不是太放任自己了?
其實關于要求是高是低,有一個很樸素的判斷標準——
看你能否把事情持續(xù)做下去。
有些要求哪怕看著再有道理,但只要它把你壓得難以行動,那么就有必要放下它們。
為何我們會習慣給事情附加那么多意義和要求呢?
這與內心的匱乏有關,這里再分享一段我自己的經(jīng)歷。
自我從小生活的環(huán)境里,我媽總會反復地和我強調“正確”——
看書一定要按順序看,不能突然跳到中間;
做運動一定要先熱身,每個動作都要符合標準規(guī)范......
如果稍有差錯,她就會反復強調,或者打斷我所做的事。
而結果是,我很長時間都不愛看書,運動專注度也比許多人差。
其實類似的情況,在不少家庭中都有發(fā)生,在家長眼中,這樣的教育無比正確有理,沒有任何問題。
但實際上,這無形中給孩子傳遞了一個信息——
做事時你必須要“完美地開始”,否則,后面就會越走越彎,一直錯下去。
這樣的觀念,其實是無視了孩子的覺察能力和調整能力,默認孩子是不會改變或成長的。
后來,我也常常會因為自己表現(xiàn)得不夠正確而憂慮,懷疑自己的能力。
而當一個人越是懷疑自己,就越是渴望趕緊證明自己是行的。
然后,就會不自覺地為每一件事都賦予過多的含義,認為每件事最后結果的好壞,都會關乎自己有沒有價值。
于是,心理負擔越來越重,行動力也漸漸被拖垮。
現(xiàn)實中,一開始做的不好,出差錯,甚至存在不少問題,這些都是極其正常的。
比起“完美地開始”,絕大部分人的成長路徑是“充滿差錯地開始”,然后再一點點調整、改進。
在后現(xiàn)代心理學中有這樣一個理念:
在行動中頓悟。
意思是,比起把一切想清楚琢磨透再行動,不如在差不多的時候就開始動手做,然后一邊做,一邊思考如何做得更好。
上個月我寫了一篇文章,講述博主“堂主Lee”的故事。
他把每天100個深蹲和仰臥起坐,以及10公里跑步的運動量,堅持了1000天(中間有休息日,總耗時3年多)。
并在第1000天完成了10倍于平時的運動量,此壯舉獲得大量網(wǎng)友的點贊和認可。
而當他在網(wǎng)上發(fā)第一天的訓練記錄時,其實引來不少潑冷水的聲音。
因為一開始的堂主并沒有專業(yè)的運動知識,首次跑步跑到一半就痙攣疼痛,做深蹲姿勢也不標準,容易傷膝蓋。
所以有不少人認為他就是在胡鬧,這樣下去相當于自殘。
但他并沒有因此放棄,而是虛心接受建議。
然后一邊訓練,一邊學習,把計劃調整得更加可行,也增添休息日和其他輔助訓練。
到最后,他順利完成了1000天挑戰(zhàn),并公開自己的體檢報告。
結果并沒有出現(xiàn)什么損傷,健康程度也遠超同齡人。
其實,許多厲害的人和事,正是這樣一點點做起來的。
他們不奢求“完美的開始”,而是允許自己有瑕疵,甚至接納自己一開始就做個垃圾出來。
但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你能夠在這條路上慢慢積累,逐漸成長,努力靠近更好的樣子。
最后再分享一段小故事。
去年,國產(chǎn)單機游戲《黑神話·悟空》大火。
游戲憑借著精美的畫面、獨樹一幟的美術風格、還原孫悟空的玩法機制,在商業(yè)上取得巨大的成功,甚至還完成了文化傳播出海的任務。
主創(chuàng)馮驥在接受采訪時被問到:
當時準備開干(開發(fā)游戲)的時候,真的準備好了嗎?
而馮驥的回答是:“永遠不可能準備好?!?/p>
如果等到完全準備好再做,那恐怕永遠都無法開始。
回顧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他這樣描述:
最后讓你痛苦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底的沙子,沙子是無窮無盡的,但是你想走到那座山,就得忍受這樣的過程。
這里必須要面對的“沙子”,就像是每個人身上的不完美,行動上的瑕疵。
它們會一直存在,你我始終要學會與之共處,在不完美中,一點點探索、嘗試、調整。
然后回首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走過了相當長的一段路。
最后,馮驥說了這樣一句話,這句話也值得你我用來反復提醒自己:
“踏上取經(jīng)路,比抵達靈山更重要?!?/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