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佳
上世紀五十年代,楊沫憑《青春之歌》名震文壇;1959 年,北京電影制片廠決定將這部經(jīng)典小說搬上銀幕,“誰來扮演林道靜” 瞬間成了萬眾矚目的焦點。最終,毫無銀幕經(jīng)驗的謝芳脫穎而出,正如導(dǎo)演崔嵬所言:“謝芳身上那股獨特的書卷氣,是旁人難及的?!?這股讓她征服觀眾的書卷氣從何而來?她的父母又有著怎樣的人生故事?
1935 年,謝芳出生于湖北黃陂一個基督教家庭,原名謝懷復(fù) —— 這個略帶男性化的名字,藏著父親謝受靈深沉的家國情懷。彼時東北三省已完全被日軍占領(lǐng),父親為女兒取名 “懷復(fù)”,正是取 “懷念故土、收復(fù)山河” 之意。雖名字對女孩而言略顯拗口,卻字字飽含著一位中國人的赤子之心。
謝芳的父親謝受靈是神學(xué)院教授,學(xué)識淵博、沉穩(wěn)可靠,是家中當之無愧的“頂梁柱”;母親姚蘭英則畢業(yè)于燕京大學(xué),與著名作家冰心是同窗。在謝芳的記憶里,母親是位 “上得廳堂,下得廚房” 的全能女性:“母親勤勞一生,從上鞋納底到制作綢緞皮貨,從裁剪縫補到紡織花邊線毯,從嫁接點種到耘土積肥,從制作霉干辣菜到自作奶油西點,她總是無所不能、無所不會。”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謝芳自幼便浸潤在書香與藝術(shù)里。身為教會風琴手的母親,不僅教她飽讀詩書,還手把手教會她五線譜、簡譜,更讓她接觸到鋼琴。藝術(shù)的種子就此在她心中生根發(fā)芽,也為她日后的演藝生涯埋下伏筆。抗戰(zhàn)期間,為躲避戰(zhàn)亂,父親帶著全家移居香港,并擔任香港神學(xué)院副院長,一家人在動蕩中相互扶持,度過了艱難歲月。
1950 年夏,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個國慶節(jié)前夕,父親帶著全家回到湖北,定居武漢。彼時還是中學(xué)生的謝芳,每天放學(xué)后總愛彈彈琴、唱唱歌,清脆的歌聲與悠揚的琴聲時常飄出窗外,像一只快活的小燕子,充滿了青春活力。
巧合的是,謝家樓下正是中南文工團音樂部。文工團的領(lǐng)導(dǎo)偶然看到這個活潑開朗、多才多藝的小姑娘,便主動向中學(xué)畢業(yè)的謝芳發(fā)出邀請:“想到我們文工團來工作嗎?” 謝芳毫不猶豫地回答:“當然樂意了!” 她當場彈奏了兩首鋼琴曲,又順利通過試唱練耳考核,1951 年,16 歲的她正式成為中南文工團的一員,開啟了自己的藝術(shù)之路。
1952 年,謝芳隨文工團參與土改工作。團長看著花名冊笑著說:“謝懷復(fù)這個名字太拗口了,不如改個簡潔些的。” 隨后在三張紙上分別寫下 “軍、均、方” 三個字,讓她抓鬮決定新名字。謝芳隨手一抓,選中了 “方” 字,從此 “謝懷復(fù)” 成了 “謝方”。
在中南文工團的日子里,謝芳擔任歌劇演員,曾主演歌劇《小二黑結(jié)婚》,將女一號小琴的靈動鮮活演繹得淋漓盡致。站在舞臺上,哪怕是連續(xù)演唱十分鐘,她也游刃有余。性格隨性的她從不怕挑戰(zhàn),無論是練唱功、磨身段,還是演歌劇、做報幕,只要是領(lǐng)導(dǎo)安排的工作,她都全力以赴,從沒有過“膽怯” 的念頭。
1959 年,《青春之歌》被列為國慶十周年獻禮影片,籌備拍攝時,林道靜的扮演者人選成了最大難題。當時競爭這個角色的演員不在少數(shù),白楊、張瑞芳等資深演員均在列 —— 她們演技精湛、經(jīng)驗豐富,可最大的問題是年紀偏大,大多已將近或超過四十歲,與書中年輕的林道靜形象有差距。
其中,白楊作為楊沫的嫡親妹妹,對林道靜一角充滿向往,一心想塑造這個角色。但導(dǎo)演崔嵬卻有自己的堅持:“林道靜的動作、神態(tài)或許能模仿,但眼神里的青澀與純粹,是裝不出來的?!?就在眾人一籌莫展時,崔嵬突然想起自己在中南文工團工作時,曾見過一位名叫謝芳的歌劇演員,那雙會說話的大眼睛讓他印象深刻。他立刻打電話,邀請謝芳來北京試戲。
謝芳一到劇組,眾人難免有些意外:眼前的姑娘又瘦又小,嘴角微微有些歪,牙齒也不算整齊,這樣的外形能演好林道靜嗎?好在崔嵬經(jīng)驗老道,他讓化妝師為謝芳精心造型、搭配服裝。當妝容與服裝就位的那一刻,眾人眼前一亮—— 謝芳身上的青澀與書卷氣,活脫脫就是從小說里走出來的女學(xué)生林道靜!在所有候選人中,她的扮相最貼近原著,崔嵬當即拍板:“就是謝芳了!”
雖說是第一次登上大銀幕,但謝芳絲毫沒有怯場。她后來回憶:“歌劇舞臺的鍛煉讓我一點都不怵鏡頭,演電影不就是對著黑乎乎的機器嗎?只要能發(fā)揮藝術(shù)想象,再努力學(xué)習新技巧,就一定能演好?!?/p>
開拍后的第一場戲,是林道靜跳海后被救起的哭戲。那時的謝芳還不懂太多表演技巧,為了找到角色的情緒,她在片場坐了一上午,沉浸在林道靜的絕望與無助中,連廁所都不敢去,還在心里默默哼唱《白毛女》的插曲來調(diào)動情緒。直到導(dǎo)演喊“準備”,她的眼淚才與攝像機的馬達同時 “開動”。“那一刻,我覺得是演員最幸福的時候?!?謝芳曾這樣描述當時的感受。
為了塑造好林道靜,謝芳傾注了全部的心血—— 無論是細膩的表情、挺拔的身姿,還是一個不起眼的背影,她都不敢有絲毫偷懶與懈怠。最終,她用優(yōu)雅大方的氣質(zhì)、細膩含蓄的表演,將林道靜的成長與蛻變刻畫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對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精準捕捉,讓這個角色深入人心。影片上映后,謝芳飾演的林道靜 —— 身著藍色旗袍、留著齊耳短發(fā)的形象,成了一代人的青春記憶,她也憑借這部作品一炮而紅。
有趣的是,當時她的名字還是“謝方”,但電影字幕的工作人員覺得,這樣一位優(yōu)雅知性的女演員,名字里帶 “草字頭” 的 “芳” 更貼切,便自作主張寫成了 “謝芳”。后來有人提出要修改膠片,可這需要耗費大量資金,謝芳笑著說:“謝芳,就謝芳吧?!?從此,“謝芳” 這個名字,與 “知識女性” 的標簽緊緊綁定,成了家喻戶曉的明星。
1963 年,謝芳迎來了演藝生涯的又一個重要角色 ——《早春二月》中的女主人公陶嵐,該片由著名導(dǎo)演謝鐵驪執(zhí)導(dǎo)。為了區(qū)別于林道靜,劇組為陶嵐設(shè)計了獨特的造型:雅致的旗袍、時髦的皮鞋、一條寬寬的大圍巾,還有一條粗黑油亮的大辮子,將新女性的靈動與俏皮展現(xiàn)得恰到好處。
陶嵐的性格與謝芳本人十分相近,有著渾然天成的質(zhì)樸與詩意盎然的美好。片中男主角的扮演者孫道臨曾這樣評價她:“這個大大咧咧的湖北姑娘,一點都沒有明星架子,語氣柔美不過五秒,就又恢復(fù)了樂天的本性。” 私下里,孫道臨還偷偷給謝芳起了個 “謝大姑” 的綽號,多年后謝芳想起這件事,還會忍不住哈哈大笑:“太形象了!” 憑借對陶嵐的精彩演繹,謝芳再次斬獲成功,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影壇的地位。
1965 年,謝芳與導(dǎo)演謝晉合作,出演《舞臺姐妹》中的竺春花。影片中有這樣一幕:在嘈雜狹窄的戲院后臺,裝扮妥當?shù)捏么夯ㄔ诖邎雎曋校掖以阽R前左右顧盼,隨后笑盈盈地輕提裙擺水袖,帶著玉墜金釵的顫動感,垂首躬身走上臺去。這一連串看似平凡的動作,卻藏著謝芳多年舞臺生涯的積累 —— 每一個眼神、每一個身段,都是她反復(fù)打磨的結(jié)果?;蛟S觀眾不會刻意留意這些細節(jié),但對謝芳而言,這是對角色、對藝術(shù)最基本的尊重。
至此,憑借《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舞臺姐妹》三部經(jīng)典影片,謝芳完成了自己的“青春三部曲”,且三部作品均出自崔嵬、謝鐵驪、謝晉三位名導(dǎo)之手?;貞浧疬@段歲月,謝芳曾感慨:“是時代造就了林道靜,也是信仰塑造了我?!?而在這三部影片中,她最偏愛《青春之歌》與《早春二月》,只因 “那里留有我最美麗的影像”。
2024 年 12 月 19 日凌晨 2 時 14 分,謝芳在北京安貞醫(yī)院逝世,享年 89 歲。歲月雖帶走了她的生命,卻帶不走她留在銀幕上的經(jīng)典形象 —— 那個身著藍旗袍、眼神清澈的林道靜,那個圍著大圍巾、笑容明媚的陶嵐,依然鮮活地留在觀眾的記憶里。她用一生詮釋了 “芳華” 的含義,即便時光流逝,那份獨有的書卷氣與知性美,依舊在光影中熠熠生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