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常見的3味藥,是尿蛋白的克星!
了導讀:古代雖然沒有“蛋白尿”的名,但早認識到腎主封藏,尿中有蛋白治以固腎補脾,用三味平淡的中藥,扣住病機即可見效。只要理解清楚了現(xiàn)代醫(yī)學中描述微觀物質(zhì)的生命之機理,依舊可以用中醫(yī)學的思維方式辨析認識清楚其本質(zhì),從而處方遣藥,解決臨床問題。生命之理,不分中西,殊途而同歸。
牛XX,男,13歲。1978年春初診。
患兒母代述去年患腎炎,頭面四肢浮腫,住某醫(yī)院診斷為慢性腎炎。治療四個月,水腫消失,尿蛋白尚存在。出院時尿檢蛋白(++),膿球少量,續(xù)服激素兩月余,逐漸減量停服。近來飯量突減,顏面蒼淡,尿檢蛋白(+++)或(++++)膿球消失。診脈沉緩,舌苔薄白微膩。患童行動活躍,除顏面蒼淡及食欲不振外,余無可據(jù)之證。尿蛋白存在,乃病未痊。腎氣不斂,脾濕內(nèi)著,故脈沉緩、苔薄白微膩。用收斂元氣、健脾固澀法治之。
方用固腎除濕湯:
山萸肉6克,白扁豆15克,黃柏2克。
一日一劑,水煎,分二次服。
二診:連服三十劑,經(jīng)幾次尿液檢驗,蛋白及其他項目均為陰性,食欲漸增,顏面漸顯紅潤。囑其再服以固療效。
三診:又服二十余劑,近日連續(xù)尿檢三次,均為陰性。飲食活動一如病前,是否停藥,希診斷酌定。診之:脈緩,觀患童精力充沛,囑其停藥觀察。1979年1月隨訪,病愈。
按:腎炎疾患,在祖國醫(yī)籍為水腫病。一般治到水腫盡消,精力充沛,即算治愈?,F(xiàn)代醫(yī)學證實,尿蛋白存在,病未痊愈,是腎臟有損,血漿蛋白隨尿滲漏。在治療上達到腎功能恢復正常,尿蛋白即消失,是為痊愈。古人認為腎主封藏,腎虛封藏失職,脾精滲漏,與現(xiàn)代醫(yī)學血漿蛋白隨尿滲漏,名異而實同。方中山萸肉收斂元氣,固澀滑脫;白扁豆和胃健脾,化濕調(diào)中;黃柏燥濕益陰,清瀉相火。共達收斂元氣、健脾固澀之效。
溫馨提示:中醫(yī)講究辨證論治,一人一方,自行購藥服用存在風險,請務(wù)必在專業(yè)中醫(yī)指導下,根據(jù)個人自身癥狀辯證加減開方,切不可盲目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