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中旬,惠陽、博羅、廣州淪陷后,侵華日軍試圖進一步擴大占領范圍,其戰(zhàn)略意圖之一是北進粵北(翁源、韶關),以徹底控制廣東腹地。河源作為北進粵北的“門戶”,是連接粵東(惠陽、博羅)與粵北(翁源、韶關)、贛南(江西信豐、安遠等地)的交通要沖,也是東江流域的重要節(jié)點。因其交通樞紐地位和軍事地理價值,河源成為中日雙方在東江戰(zhàn)場爭奪的核心據(jù)點:中國軍隊將其作為防御與反攻的戰(zhàn)略支撐;日軍則視其為切斷中國補給線、擴張占領區(qū)的關鍵目標,若控制了河源,可牽制中國軍隊在東江流域的反攻力量(如黃濤、陳勉吾等部),緩解日軍在惠州、博羅一線的防守壓力,又能夠以河源為跳板北進,且能控制東江上游,截斷閩粵、贛粵的交通線。雙方圍繞河源展開了轟炸、阻擊、防線部署等激烈爭奪。
01
廣州淪陷后,河源成為中日爭奪的核心區(qū)域之一
1938年8月底,日本為策應武漢會戰(zhàn),以兩個師團4萬余人的兵力,在海軍、空軍掩護下,大舉進犯華南。10月12日,在大亞灣強行登陸的日軍,分兩路進犯惠陽:一路由淡水進攻永湖,一路進犯平山。14日,駐守惠陽的國民黨軍隊放棄惠陽?;蓐枮閺V州東南屏障,惠陽一失,廣州即受重大威脅。占據(jù)惠陽的日軍立即以主力沿廣惠(陽)路西進犯博羅、增城;另以一部北竄龍門,西北趨從化。廣州遂被包圍。21日,防守廣州的國民黨軍余漢謀部放棄廣州,廣州淪陷。
廣州淪陷后,日軍繼續(xù)向周邊擴張,重點推進至博羅、增城、惠陽、河源、龍門等地,試圖控制粵東交通線及戰(zhàn)略要地。中國軍隊退守河源、紫金等地重新部署,從側面攻擊惠陽、博羅、增城等地來犯日軍。同時,謀劃大舉反攻廣州,正規(guī)軍如薛岳、李漢魂、吳奇?zhèn)?、葉肇、黃濤等北上抗戰(zhàn)之粵籍將領,奉令回師援粵,南下集結北江、東江,規(guī)劃反攻廣州;地方武裝(民團、自衛(wèi)團)控制要道,實施游擊戰(zhàn),截斷日軍補給,配合正規(guī)軍作戰(zhàn)。
11月18日起,中國軍隊在河源平陵與日軍發(fā)生持續(xù)激戰(zhàn),日軍傷亡甚眾。
東江地區(qū)民團(譚炳光、林振雄部)及警衛(wèi)團控制淡水、稔山等要道,伏擊日軍糧械運輸隊,截斷大鵬灣至惠陽的日軍補給線。
11月22日,黃濤部協(xié)同游擊隊克復增城福和圩。
11月中下旬,中國軍隊逐步克復惠陽、淡水、平山、三多祝、博羅等據(jù)點,與日軍在粵漢路兩側形成對峙。
據(jù)美聯(lián)社1938年10月20日電,中國軍隊發(fā)言人告知美聯(lián)社記者,日軍10月下旬自惠州分兩路進展,第一路向西南,以樟木頭為目標,第二路向東北,以博羅東北之河源為目標。此次侵略華南日軍為第十一師團及第一百十四師團。
彼時,日機頻繁偵察并轟炸河源、英德、海豐、紫金、龍川等中國軍隊集結地及民眾武裝活躍區(qū);日軍地面部隊在河源平陵、龍門等地與中國軍隊發(fā)生遭遇戰(zhàn)。日軍意圖控制華南戰(zhàn)略要地,通過占領惠州、博羅、增城、河源等地,鞏固對廣州的占領,控制粵東交通線(如惠州至河源、樟木頭的通道),確保從大鵬灣至廣州的補給線安全。分路進攻河源、樟木頭等地,試圖牽制南下的中國軍隊主力,阻止其反攻廣州。同時,通過空襲破壞中國軍隊集結地(如河源、龍川),削弱反攻能力。另外,日軍對東江民團控制區(qū)(淡水、稔山等)及河源、紫金等民眾武裝活躍區(qū)進行轟炸和掃蕩,報復伏擊行動,消除側翼威脅。
中國軍隊調回北上將領薛岳、李漢魂等,讓他們率部南下云集北江,計劃短期反攻廣州;東江方面由黃濤部協(xié)同游擊隊包抄襲擊日軍,李漢魂部聯(lián)合黃濤、張瑞貴等師在河源、紫金、海豐一帶布防,從側面攻擊日軍。
此外,中方進行了全民武裝與游擊戰(zhàn)部署,將警察、保安隊、壯丁等改編為游擊隊,劃分游擊區(qū),委任各區(qū)游擊司令(如河源、新豐、龍門屬第十六游擊區(qū));民眾抗敵自衛(wèi)團在東江控制要道,伏擊日軍輜重,配合正規(guī)軍作戰(zhàn)。
■在前線利用地形布置陣地,機關槍與步槍合作作戰(zhàn)。(翻拍)
河源是東江上游重要據(jù)點,對中方而言,河源是中國軍隊重要的根據(jù)地之一,以河源、龍川、紫金等地為根據(jù)地,中國軍隊可以采取廣泛的游擊戰(zhàn)術困殲日軍。同時,河源是反攻惠州、博羅等地的重要出發(fā)地,對于中方收復失地的軍事計劃具有戰(zhàn)略支撐作用。對日方而言,河源位于東江流域,地理位置重要,日軍企圖通過進犯河源,截斷粵北與東江方面的聯(lián)絡,從而實現(xiàn)其向北發(fā)展,進一步達到侵略中國的戰(zhàn)略意圖。如果日軍能夠控制河源,將有助于其擴大在廣東的占領區(qū)域,加強對華南地區(qū)的控制。因此,河源成了雙方爭奪的核心區(qū)域之一。
10月下旬,日軍從惠州分路向河源推進。11月中旬,河源平陵(今屬惠州)的日軍五六百人與中國軍隊發(fā)生遭遇戰(zhàn),地面威脅直接且持續(xù)。日機多次在河源投彈,10月下旬及11月上旬的轟炸集中于河源城區(qū)及周邊,破壞軍事設施與民眾生活,削弱防御能力。
11月中下旬,廣東民眾抗敵自衛(wèi)團統(tǒng)率委員會遷移新興,辦公廳主任黃任寰、組長熊略,曾養(yǎng)甫為西江辦事處主任,林時清為南路辦事處主任。廣東發(fā)動全民武裝,實施游擊戰(zhàn),警察、保安隊、稅警、鹽警、各縣基干隊、壯丁常傭隊等,一概改編為游擊隊。
11月28日,東江方面為李漢魂部,與黃濤、曾友仁、張瑞貴等師聯(lián)合,在河源、紫金、海豐、寶安之間陳列軍隊?;蓐?、淡水、平山、三多祝、博羅各據(jù)點次第克復。30日,援粵部隊陸續(xù)開到,各軍合力反攻廣州。在粵日軍分布粵漢路兩側,東在花縣、從化、良口、龍門,河源之南成一線,西在蘆苞、三水,迄高明以東成一線,與中方對峙;寶安、東莞日軍擴大占領區(qū);廣州、虎門日軍,在白云山。
1938年12月,圍繞河源地區(qū),中日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爭奪。
12月5日,中國軍隊在老隆召開軍事會議,商議搶救廣東的軍事計劃,決定分三路反攻惠博,其中第二路沿東路第二干線,由十六游擊司令鐘震華會同第七游擊司令駱鳳翔率領紫金、河源、龍川、博羅等處團隊,配合正規(guī)軍陳勉吾部,由河源進攻博羅。
12月上旬,東江聯(lián)合部隊由黃濤中將與東路守備軍總指揮張瑞貴中將指揮,在河源等地布防,且河源迭遭敵軍轟炸。日軍派遣西川聯(lián)隊進犯河源,企圖截斷粵北與東江方面的聯(lián)絡,但遭到中國軍隊頑強抵抗,張瑞貴調某師向某地推進,并圍殲龍門之日軍。一五一師莫希德部溫淑海旅,于12月9日攻入惠州,惠州府縣二城即日克復。6日,李漢魂率領一五五、二五六、一六〇等三師,由江西信豐、安遠、定南進入忠信、河源,以攻擊惠州的日軍。
8日,惠陽城克復。
9日,日本運輸艦30艘,已離滬駛粵,其目的在于運載大量援軍赴廣州,以作大舉進攻華南的企圖。西江方面,日軍連日增援廣州,并將戰(zhàn)場移出廣州附近;東江方面,增城、博羅均有激戰(zhàn),自博羅西犯、惠州北犯的日軍,在河源遭遇中國軍隊的頑強抵抗。
10日,在博羅東北河源附近,中國軍隊將日軍截擊。
11日、12日,進窺河源的日軍被中國軍隊擊退。
17日,李漢魂部到達忠信、河源等地,協(xié)助第四路軍從惠博西進。
12月21日以后,中國軍隊分兩路由河源南下,其中一路已進至增城外30余里。同時,中國軍隊某師一部,又由紫金出發(fā),加入羅浮山麓戰(zhàn)場,與日軍肉搏。
“盤踞廣州之日軍首腦連日開會結果,除再向東京乞援外,復圖北窺翁源、韶關,并派遣西川聯(lián)隊進犯東江之河源,企圖截斷粵北與東江方面之聯(lián)絡。故在最近期內(nèi),粵北與東江之間,又有展開血戰(zhàn)之可能也。”(1938年12月21日《申報》香港版)
02
日軍欲據(jù)河源以窺東江各地
進入1939年,中國軍隊與日軍圍繞河源的爭奪愈發(fā)激烈。
1939年1月21日,中國軍隊部署東江國防線陣容,惠博兩縣配備廣大游擊隊。東路大戰(zhàn)將在增城北展開。東江上下游一帶,以惠州城為中心點,其中河流綜錯,山嶺重疊,在地理上、交通上,南可由沿海直上海陸豐;中由紫金直上潮安,又由沿江經(jīng)河源、老隆,直上興寧;北由博羅直至龍門;西由增城直下廣州,又由東莞接駁廣九鐵路。在過去軍事上認為河源形勢天險,是四戰(zhàn)之地。“此次敵擾華南,自惠陽登陸后,中國軍隊不能守者,故于此有相當關系;而日軍占據(jù)后,反又退出者,亦于此有相當關系?!币虼耍斁謱|江國防計劃進行重新布置,將陣線從近海移入東江以北內(nèi)地,由興寧、龍州、河源、龍門,迤北以迄粵漢路,構成一綿亙強固之陣線,向廣州取大包圍之形勢,使中國軍隊化被動為主動。至時中國軍隊反攻,不惟后防牢固,日軍無法再行寸進,且將使其成為囊中之龜,而受中國軍隊包圍殲滅。也就是說,河源因交通樞紐地位和軍事地理價值,成為中日雙方在東江戰(zhàn)場爭奪的核心據(jù)點:中國軍隊將其作為防御與反攻的戰(zhàn)略支撐,日軍則視其為切斷中國補給線、擴張占領區(qū)的關鍵目標。于是雙方圍繞河源展開了轟炸、阻擊、防線部署等多方面激烈爭奪。
1月20日,東路總指揮吳奇?zhèn)ビH赴河源、海陸豐、惠陽、博羅、新豐巡視防務,檢閱部隊,協(xié)調攻防機要。2月中旬,東路日軍分水陸兩途,溯江東犯惠陽、博羅、河源各地,企圖遮斷潮汕交通,詭謀舉露,被東路大軍阻于馬嘶龍叫(地名)附近險要陣地,無法再進。此線日軍開始陸地戰(zhàn)爭之前,即于2月10日起,一連3天,大舉狂炸河源縣腹地附近,情形異常慘重。同時,日軍圖攻龍門,威脅河源。日軍意圖再奪取龍門縣城后,即行繼續(xù)東犯河源,以窺東江各地。故在此之前,對河源實施瘋狂轟炸。
2月,東路總指揮部設于龍川,為方便指揮各部隊及游擊隊作戰(zhàn),在前線某處設立了東路行營?!把鼗輳V道公路分犯惠、博、河源,無疑這一路為敵夙宿所夢想,假定日軍能得手,有司預估其固守的兵力,惠州城內(nèi)與外圍須800名,博羅500名,河源2000名,交通線方面,博增2000名,博河3000名,博惠七八百名,共約9000余名。”(《申報》香港版)
由于中國軍隊固守河源,河源境內(nèi)尚無戰(zhàn)事,但日軍并未放棄,時時進窺河源。
2月下旬,日軍調往東江約7000人。4000人調石龍,進攻淡水,再次試圖壓迫廣九沿線游擊隊,再派大隊謀占潮州公路,切斷中國軍隊運路線,另外3000人調往增城。
3月2日,日軍又有大隊向東移動,企圖沿東江兩岸進犯惠陽、博羅、河源一帶,當日來潮汕、海陸豐、惠陽,沿海敵艦敵機,又轉趨活躍,以期牽制東江軍民抗戰(zhàn)。13日,增城日軍增加后,和緩多日的東江形勢,又趨向緊張。
■東江游擊指揮所挺進隊支隊長梁柱(持手杖者)在東江前線指揮作戰(zhàn)。(翻拍)
3月,第九集團軍總司令吳奇?zhèn)ィ嫒伍}粵贛3省邊區(qū)主任,派出大員往東江檢閱游擊隊。第九集團軍副司令繆培南,駐節(jié)河源主持反攻軍事,委派池中寬為東江南岸指揮,張瑞貴為北岸指揮,駱鳳翔、羅坤、梁柱、王若周、張我東、袁華照、劉發(fā)愚等部已集合完畢,在指定地區(qū)待命。
3月底起開始東路反攻。29日、30日兩日,中國軍隊和日軍發(fā)生前哨接觸,第十二集團軍在正果、派潭等地,向敵反攻,斃敵數(shù)百,斬獲無數(shù),開東路哨戰(zhàn)空前大勝。吳奇?zhèn)ニ?,賡續(xù)由龍川經(jīng)河源、紫金東下,加入最前線作戰(zhàn)。4月11日,日軍派出前哨敵兵30余人,潛入常平屬鄉(xiāng)村,圖探中國軍隊各點虛實。東江南岸正副司令池中寬、翟榮基據(jù)報,即派張威烈部等繞道將敵包圍,當場斃敵10余名,生擒敵曹長一名,當日押解返惠陽,雇電輪轉解河源。
是月,第四戰(zhàn)區(qū)編制有調整。司令長官張發(fā)奎,副司令長官余漢謀。其中,東江游擊縱隊指揮所主任為香翰屏(《民國廣東大事記》)。
1939年12月下旬,一支進犯河源邊境日軍被擊潰。東路方面日軍,于25日攻陷龍門后,只有一部約六七百人繼續(xù)向東門而竄。龍門斜向東南行約六七十里即為河源第七區(qū)之平陵。河源當局接獲消息后,即先事舉行大規(guī)模之“空室清野”運動,將居民遷往安全地點。27日,日機大舉轟炸,因防空得當,傷人命甚少。
1940年1月,東路犯粵北的日軍右翼,被中國軍隊在新豐、翁源一帶切斷截擊,大部分日軍被殲滅,殘余因無路可歸,四散奔竄。7日,有兩股(每股百余人)東潰至河源、連平兩縣邊境,沿途被中方軍民追擊,傷亡幾盡。日機多架,連日飛赴廣、惠、河及增、龍、潮各沿路尋覓,擲糧接濟。
1月中下旬,日軍經(jīng)韶關慘敗后,主力退集廣州。中國軍隊方面,檄調東西北三江大軍,以廣州為目標,步步挺進。東江東路的中國軍隊,乘日軍北犯慘敗,增城、東莞后防空虛,發(fā)動南北兩岸反攻,以配合西北江的中國軍隊,完成廣州外圍全面攻擊形勢。中國軍隊由河源東下,一部挺進龍門,截擊北犯潰敗的日軍;一路由博羅沿羅浮山麓,進攻增城;一路由廣九路、東江河襲攻石龍,并以某部勁旅配合三、四兩區(qū)團隊,混入東莞及增城日軍的后方,發(fā)揮游擊戰(zhàn)術協(xié)助反攻。
1941年7月10日,中國軍隊克復惠陽城。日軍主力集中淡水、平潭間待援,敵騎數(shù)十竄樟木頭被中國軍隊殲滅。香翰屏將軍于5月10日率林挺華師,經(jīng)河源南下,向日軍猛烈反攻,采用中央突破占領。兼之1941年12月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東江全線戰(zhàn)局遂告好轉,河源亦略趨平靜。
資料來源:《香港華字日報》《大公報》《大漢公報》《申報》《香港工商日報》等
來源:河源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