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小紅書上看到一個長帖,一個初二女孩自曝被媽媽在班級群“公開處刑”了。
事情是這樣的:女孩愛好剪輯配音,平時會剪輯一些電影、游戲相關(guān)的內(nèi)容。因為媽媽不給她零花錢,她偶爾還會在線上接單掙錢。
為了不耽誤學習,女孩只在周末才剪輯,而且這件事也征得了媽媽的同意。
但后來,媽媽總覺得她拿手機就是玩,加上覺得剪輯也掙不了多少錢,便經(jīng)常數(shù)落她。
之后,媽媽更是多次找班主任反映這個問題,她也因此常被老師叫到辦公室教育。
但媽媽仍不滿意,一天晚自習時,媽媽直接在班級群里長篇大論,控訴她如何沉迷視頻剪輯配音,如何她吵架頂嘴的各種罪行。
當時,恰巧月考剛結(jié)束,女孩年級排名向來在10–30名之間浮動,這次考了27名。班主任卻很嚴肅地教育了她,指責她成績退步,上課狀態(tài)不好。
之后幾天,班主任上課時還針對她說了一些陰陽怪氣的話。
而同學則是扒出了她經(jīng)營的賬號,故意在課后播放,還給她起了很多外號,如“剪輯姐”、“配音姐”,變著法打趣她。
因為媽媽,女孩乖乖女的形象崩塌,顏面無存、尊嚴掃地的同時,飽受老師指責,受盡同學冷嘲熱諷。
在往后幾年,女孩或許都會帶著這份傷痛,難以釋懷。
所以,這是教育嗎?
把孩子的問題,赤裸裸暴露在朝夕相處的老師、同學面前進行羞辱,讓孩子再也抬不起頭來。
與其說是教育,倒不如說是霸凌更恰當。霸凌就是不平等的欺凌和壓迫?。?/p>
可多少父母,卻在牽頭霸凌自己的孩子。
這篇小紅書長貼,在短短幾天就收獲了2.5萬的點贊,引發(fā)了熱議。
很多人說起自己曾經(jīng)被傷害的經(jīng)歷。
比如網(wǎng)友@橙子,五年級時,她偷拿了家里的一張20元,結(jié)果錢還沒花,就被準備洗衣服的媽媽從口袋掏出來了。
然后,第一次“霸凌”就開始了。父母當著全家人的面狠狠批評了她一頓,還讓她在大門口罰站。
接著,是第二次“霸凌”。
為了讓她長教訓,爸爸特意跑到學校,讓老師嚴厲教育她。
爸爸嗓音很大,這件事就在班上很快傳開了。
她一下如同被“扒了衣服”,老師和同學聚焦在她身上的目光,灼得她火辣辣的疼。
最后,是第三次漫長的“霸凌”。
自此,但凡有同學東西不見,大家就齊刷刷看向她,老師也總第一個翻她書包。
不管她怎么努力表現(xiàn),總有人譏諷她,喊她“三只手”,以前的朋友,也都不跟她玩了。
好幾次,她忍不住告老師,老師卻要么不管,要么就叫她反省自己,不然為什么不欺負別人。
因為一個錯,網(wǎng)友被霸凌了整整兩年,升入初中,才得以解脫。
所以你看,你以為當眾教育,把問題擴大,可以聯(lián)合外人施壓孩子,讓孩子長教訓。
殊不知,越是剖開孩子,他越被釘在恥辱柱上。
網(wǎng)友@流浪一生的經(jīng)歷,同樣讓人心疼不已。
5歲那年,她不小心尿床了。
媽媽氣急,一邊抱著濕被子往外走,一邊說,這么大孩子了還尿床,被子曬到外面,讓別人看看多丟人。
農(nóng)村家庭都是挨家挨戶連著的,媽媽這一嗓子,幾乎大家都知道了她尿床的事。
當天,就好幾個大人拿她開玩笑。
顏面盡損的女孩,自此陷入了“尿床魔咒”:隔三差五尿床,一直持續(xù)到成年。
治不好的尿床、父母的指責、再加上周圍人的指指點點,這些羞辱感,深深地烙進她的性格里,變成了長大后揮之不去的自卑與壓抑。
因為太痛苦,她甚至多次想要自殺結(jié)束生命。
原本只是一件件在家里就能消化的問題,因為家長的“當眾宣揚”,反而演變成了無法挽回的創(chuàng)傷。
這其實就是因為教育上也有個 “破窗效應(yīng)”:
當父母向外人揭孩子的短、說孩子的錯,就像打破了窗戶的第一道裂痕——
外人會循著這道口子,將嘲笑、貶低甚至霸凌當作“合理”行為,肆意往孩子心里扔石子。
而孩子,會因為面子受損,讓里子也徹底破碎——對父母失望怨恨,對自我認同消失,最終留下一生難以愈合的心理傷疤。
很認同一句話:教育的終極目標,是讓每個孩子都能昂起頭顱走路。
懂得維護孩子的“顏面”,不以讓孩子出丑難堪的方式,達到教育目的,才是高情商的做法。
1. 關(guān)門教育代替人前教子
李玫瑾教授說過,教育孩子時,最好不要有第三個人在現(xiàn)場。
這不是袒護和包庇,而是改變需要力量。
孩子只有在自尊心得到保護和尊重的前提下,才愿意嘗試著接受父母的批評和建議。
胡適就曾在文章中自述:
“幼年時,我經(jīng)常做錯事,但母親再氣都不會當面指責,只會關(guān)起門來責罰我,我很感謝她給我留足了面子。 也正是因為他給了我面子,我才更加下定決心改正錯誤。”
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孩子越因被尊重而心生感激,越主動維護好評。
父母越維護孩子的體面,孩子越看重自己的價值,越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
2. 耐心引導代替嚴厲訓斥
古人言:“愛之深,責之切。”
父母嚴厲斥責孩子,甚至聯(lián)合老師、親戚共同教育,出發(fā)點固然是為孩子好。
但事實是:激烈尖銳,解決不了問題,和風細雨,才能把話說進孩子心里。
教育家賈榮韜的兒子,曾因騎自行車太快撞傷小孩,雖然只有皮外傷,卻也花上千元的檢查費和醫(yī)藥費。
兒子害怕被罵,不敢回家。
賈容韜找到兒子后,沒有指責,反而安慰道:
“我特別理解你現(xiàn)在的心情,其實你不必太責怪自己,誰能不犯一點兒錯呢?我知道你不是有意的,誰會無端給家里添麻煩呢?”
然后,他還幫兒子修好了自行車。
見父親如此理解和接納自己,兒子立馬反思自己:“我要是騎慢點就能繞過孩子,也就能避免這次事故。”
正如心理學中的“南風效應(yīng)”表明:溫暖的力量遠勝于寒冷的風暴。
批評的目的是讓孩子自省,在某種意義上是“評而不批”——
父母放下“必須糾正”的執(zhí)念,用共情代替指責,孩子才會在安全感中長出自我修正的能力。
3. 正面評價代替負面否定
曾看過一個小故事:
男孩不小心打碎了家里的花瓶,并用膠水粘了起來,被媽媽發(fā)現(xiàn)后,他就撒謊說是貓跑進來打碎的。
然而,媽媽聽后并沒有生氣,反而表揚說:
“你運用神奇的想象力,杜撰出一只會開窗戶的貓,以后,你一定可以寫出好看的偵探小說?!?/p>
接著肯定孩子說:“你有杰出的修復能力,雖然用的是膠水,但是,裂縫黏合得幾乎完美無缺。”
孩子羞愧地低下頭,以后再也沒有撒過謊。
鏡像理論說:孩子從鏡子里認識自己,從他人的評價中確立“自我”。
父母若只能看到孩子的問題與不足,用刻薄言語刺傷孩子,孩子就會將這些負面評價內(nèi)化為自我認知,影響一生的性格發(fā)展。
反之,若能從錯誤中看到積極面,從問題中發(fā)現(xiàn)成長點,反而能喚醒孩子潛藏的美好力量,讓孩子越來越好。
父母怎樣看待孩子的成長,孩子就會長成怎樣的人。
看過一句話:“如果每個孩子都能有一只溫柔的手在引導他前進,而不是用腳去踢他的胸脯,那么教育就能更好地完成它的使命。”
為人父母,我們管教孩子的目的,并非簡單地讓孩子服從,更不是讓孩子感覺到羞辱與難堪,而是讓他覺得,我這個人是”好的”。
那什么是“好”呢?
是我即使這樣那樣的問題,有大大小小的錯,也是被父母接納與維護的;
是我即使與父母期待的不一樣,我這個人也是不錯的、是值得被愛的。
是無論遇到什么事,想到父母時,我內(nèi)心會充滿力量,感受到溫暖。
這,就是一個孩子持續(xù)向上的源泉。
所以,從今天起,你想要教育孩子時,不妨在心里先問自己一句:
我這樣說,這樣做,會讓孩子感覺良好還是糟糕?
被父母的愛和尊重滋養(yǎng)著的孩子,才能從心里生出無限的力量和勇氣,成長為一個內(nèi)心有愛、眼里有光、不負期望的孩子。
點個“贊”,與父母們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