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看到一則新聞,令人咋舌!據(jù)媒體報道,近日,兩位女子花三萬元請了24位陪爬人員,一路扇風哄笑,還帶著40斤的孩子被接力抱上泰山頂。
這事兒在社交媒體上炸開了鍋,有人覺得“有錢任性”,有人質疑“花錢買體驗”,還有人擔憂“安全風險”。
今天咱不站隊,就這事兒掰開揉碎聊聊,看看背后到底藏著啥。
先說這“陪爬服務”,其實不算新鮮。泰山腳下早有大學生兼職陪爬,收費百元左右,提供背包、講解、鼓勵情緒。
但這次24人團隊、三萬元天價,顯然超出了普通陪爬的范疇。
當事人郭先生說,陪爬者不僅體力服務到位,還負責哄人開心,連孩子都被“接力抱上山”。
這哪是爬山???
分明是一場精心策劃的“登山秀”。
那兩位女子為啥這么干?
表面看是追求“極致體驗”,但細琢磨,恐怕不止于此。
24人陪爬的隊伍,浩浩蕩蕩走在山道上,自帶話題屬性。
拍照發(fā)社交媒體,瞬間成為焦點,這妥妥是“社交貨幣”啊!就像有人買限量款包包炫耀,她們用“陪爬天團”制造話題,滿足被關注的心理需求。
再者,現(xiàn)代社會里,“情緒價值”成了香餑餑。
年輕人愿意為“哄開心”“陪聊天”買單,陪爬者從體力服務升級到“情緒保姆”,正好戳中了都市人的情感痛點。
但爭議也隨之而來。
有人嘲諷:“爬個山都要人哄,這錢花得值嗎?”
可換個角度想,消費本就是個愿打一個愿挨。
有錢人買服務,陪爬者賺收入,市場供需兩旺。
就像有人請私教健身,有人雇人代排隊,本質上都是花錢買便利。
不過,三萬塊請24人,確實扎眼。
普通家庭一年的旅游費可能都不到三萬,這消費水平難免引發(fā)“炫富”質疑。
更關鍵的是,24人團隊擠占山道,影響其他游客,公共資源成了私人秀場,這事兒就不太地道了。
再聊聊風險。陪爬行業(yè)魚龍混雜,騙子收錢跑路、陪爬者態(tài)度差、甚至半路加價的新聞屢見不鮮。
律師也提醒,口頭約定、缺乏合同,一旦出事維權難。
更別說,泰山陡峭,24人隊伍里若有體力不支者,安全隱患可不小。那40斤的孩子全程被抱上山,看似“貼心”,實則剝奪了孩子體驗登山艱辛、收獲成就感的機會。這“寵愛”是否過頭了?
對此,怎么看?談談個人的兩點看法
1.消費自由,但別越界
花自己的錢買服務,旁人無權指責。
但公共場合需有邊界感。
真想體驗,不妨選擇人少時段,或走小眾路線,別讓“個人狂歡”變成“集體困擾”。
2.陪伴經(jīng)濟熱,別忘真感情
陪爬、陪聊、陪玩……這類服務火爆,折射出快節(jié)奏社會里,人們對情感聯(lián)結的渴望。但付費陪伴終究替代不了真實的人際互動。家人間的扶持、朋友間的鼓勵,才是治愈疲憊的良藥。別讓“花錢買陪”成為習慣,忽略了身邊真正的情感紐帶。
這事兒說到底,是一場消費選擇與社會價值觀的碰撞。有人圖新鮮,有人看熱鬧,有人擔憂風險。但無論如何,市場會調節(jié)價格,法律會規(guī)范風險,公眾輿論也能推動行業(yè)良性發(fā)展。咱們看熱鬧的同時,不妨想想:自己登山時,是享受征服山巔的成就感,還是更在意有人陪著說笑?或許,答案就在每個人心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