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KPI主導的快節(jié)奏生活與信息過載的雙重壓力之下,現(xiàn)代人普遍面臨身心消耗的困境:慢性疲勞、情緒焦慮與睡眠障礙等亞健康狀態(tài)日益常見。面對這一趨勢,零散的保健知識和同質化的健康產品,難以提供系統(tǒng)性的解決方案。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一種根植于東方智慧、契合現(xiàn)代生活理念的健康體系——“茶養(yǎng)”應運而生。它是一套融貫身體、心理與精神三個維度的生命滋養(yǎng)系統(tǒng)。茶養(yǎng)以千年傳統(tǒng)醫(yī)學理論與茶道文化為基礎,以現(xiàn)代科學為支撐,正逐步發(fā)展成為應對當代健康挑戰(zhàn)的綜合解決方案。
一、文化根基:從《茶經》智慧到現(xiàn)代轉譯
“茶養(yǎng)”理念深深植根于中華文明“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陸羽在《茶經》中提到“茶之為用,味至寒,為飲最宜精行儉德之人”,早已超越了飲茶解渴的物質層面,提升至修身養(yǎng)性的實踐高度,更是精準概括了茶飲物質與精神的雙重功用。
當然,“茶養(yǎng)”的理念提出與體系建設首先指向或者首要解決的是人的健康問題。順應自然節(jié)律的飲茶方式——春飲花茶以疏肝,夏品綠茶以清熱,秋酌烏龍以潤燥,冬飲紅茶以溫陽——體現(xiàn)出“因時制宜”的健康智慧,與當代個性化健康需求不謀而合。
健康報警是當下人們很大的忌憚,比如肥胖。肥胖是指人體的脂肪堆積過多,以至導致“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終至導致血管硬化、缺血,因而發(fā)生許多心腦血管疾病,嚴重影響健康與生命。茶葉的減肥功效,在中國古代文獻中稱為“去膩”(《東坡雜記》)、“解油濃”(《老老恒言》)、"去人脂”(《本草拾遺》唐陳藏器撰)。此外,古今“本草”(有關中藥文獻古稱本草,因中藥“以草為本”)中常有“輕身”一句,即與減肥有關。因為茶也是藥,唐宋至明清的本草中多有收載。尤其是唐政府修訂的《新修本草》中,最早收載茶,其時為公元659年,比《茶經》還要早一百多年。當然,《茶經》中也提到“苦茶輕身換骨”(轉引自梁陶弘景《雜錄》)。
中國傳統(tǒng)醫(yī)學有其特有的藥性理論,其基本部分即“性味”“歸經”(經絡、臟腑)與“有毒無毒”。在《茶經》中,有引“《本草·木部》:茗,苦茶:味,苦、微寒、無毒。主瘺瘡,利小便,去痰渴熱,令人少睡。”性,指寒、熱、溫、涼。茶性微寒,所以有清熱瀉火之功。味,指辛、酸、甘、咸、苦、淡。茶味甘、苦,兼有補瀉之妙,無毒。至于與經絡、臟腑的關系,茶自古就有“萬病之藥”之贊,例如“少睡”與“安眠”,屬“心經”;“明目”,屬“肝經”(肝開竅于目);“消食”,屬“胃經”;“利水”,屬“腎經”;“祛痰”屬“肺經”等。
二、科學維度:可量化、可實踐的健康體系
中醫(yī)藥文獻中有關保健、抗老、益壽、健身的詞匯,主要有兩系列;因生命、生活均有“生”字,所以其支干詞匯多從之而生。一般總稱為“養(yǎng)生”,同類者如“攝生”、“衛(wèi)生”、“保生”、“道生”?!梆B(yǎng)性”,則一般指精神(“心主神明”)方面的修養(yǎng),但也可擴及整體養(yǎng)生系列。養(yǎng)生,是所有年齡段都必須講究之事,對于老年人當然更加重要。因此,另有“壽老”、“養(yǎng)老”、“壽親”、“壽世”一系。清代名醫(yī)曹慈山有名著《老老恒言》。 古圣有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即“老老”之意。也就是講究養(yǎng)生,而使老年人更加延年、益壽、常青、安樂也。
“茶養(yǎng)”體系的現(xiàn)代化建構,則建立在科學解構與傳統(tǒng)智慧融合的基礎之上,從茶養(yǎng)立言,遂分出養(yǎng)身、養(yǎng)心、養(yǎng)性三個不同維度。
1、 養(yǎng)身:成分科學引領精準健康管理
養(yǎng)身即益體。因肥胖、三高以及過度氧化、自由基超標,終于嚴重影響人的身體健康與生命。正如皮日休《茶經序》所述:陸羽“以前稱茗飲者,必渾以烹之,與夫渝蔬而啜者無異也。”其意,茶系煮食與菜湯相類。是食品,故自古論茶多“救饑”、(《救荒本草》明 朱繍撰);“療饑”(《本草綱目》明 李時珍撰)、“有力”(《千金要方》唐 孫思邈撰)的記載。在《茶經》中并總括味“此甘露也,何言茶茗”。
傳統(tǒng)醫(yī)學中對茶效相對籠統(tǒng)的表述通過現(xiàn)代成分科學的飛速發(fā)展而變得具象起來。茶葉中的生物活性成分為其健康價值提供物質基礎,例如茶多酚(尤其是EGCG)具有抗氧化特性,有助清除自由基、延緩衰老;例如茶氨酸(L-Theanine)可通過調節(jié)α腦波緩解焦慮,并與咖啡堿形成“協(xié)同效應”,在維持清醒的同時避免神經過度興奮?;诔煞盅芯康纳罨安桊B(yǎng)”能夠針對抗氧化、提神、助眠等不同健康需求,實現(xiàn)更加精準的身體調理。
2. 養(yǎng)心:以茶為媒的情緒調節(jié)機制
中醫(yī)的臟腑理論:“心主神明”,即將大腦的精神與聰明歸于心。當然,另有“心主血脈”,那才是血液循環(huán)之心。這種情況,在醫(yī)學史上是世界性的,即在中古以前,人類對心的認識兼有循環(huán)及神級中樞的功能。因此,歷代茶書中有“蕩昏寐”《茶經》唐 陸羽撰),“益思”(《茶譜》五代,蜀 毛文錫撰)、“清心神”(《隨息居飲食譜》清 王孟英撰)諸論斷。
沏茶的過程本身可視為一種日常的正念訓練。從煮水、溫杯到出湯、品飲,這一系列動作要求參與者全神貫注于當下,有效緩解多任務狀態(tài)帶來的心理壓力。研究表明,每日堅持10分鐘左右的茶儀式,可顯著改善焦慮情緒(《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4),這表明“茶養(yǎng)”在情緒健康管理方面具有實際應用價值。
3. 養(yǎng)性:文化認同與社交方式重塑
“養(yǎng)性”雖有與“養(yǎng)生”相通之處,但更多的偏重于修身而使自我意識,行為完善。主要著眼于與他人以及全社會的平安和諧相處。即先從自身而后這到與友人以致全社會的和諧?!恫杞洝份d:“當吉慶之時,親族集會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樹。”
“養(yǎng)性”亦是一種文化實踐和社交載體。茶器美學、茶席禮儀以及以茶會友的習俗,為現(xiàn)代人提供了情感聯(lián)結與文化認同的新途徑。無論是在商務場合還是家庭聚會中,茶席氛圍促進人與人之間的深度交流,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數字化時代現(xiàn)實交互的不足。
三、場景創(chuàng)新:從飲茶到生活方式的融合
“茶養(yǎng)”的商業(yè)潛力在于借助數字化和人工智能的加持、催化,其與多元生活場景的深度融合,突破傳統(tǒng)茶飲的小眾局限,逐漸發(fā)展為覆蓋多人群的健康解決方案:
1、針對職場高壓人群:
添加GABA的晚安熟普成為一種天然助眠選擇,2024年部分品牌此類產品銷售額增長顯著;
2、面向健身群體:
高兒茶素冷萃茶液憑借無添加糖和促進代謝的特點,成為運動營養(yǎng)市場的新興品類;
3、服務創(chuàng)意工作者:
抹茶拿鐵憑借茶氨酸帶來的“冷靜專注”效果,受到一線城市從業(yè)者青睞;
4、家庭消費場景:
“親子茶席”作為文化體驗活動,帶動家用茶具銷量增長,拓展了家庭健康消費新場景。
四、產業(yè)前景:健康消費的價值重塑
“茶養(yǎng)”正在重新定義健康消費的標準,推動市場從單一功能或口感導向,邁向“文化-科學-場景”三維融合的價值模型。據頭豹研究院數據,2024年中國“茶養(yǎng)”相關市場規(guī)模已達680億元,預計2028年有望突破15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0%。
從產業(yè)鏈視角看,上游的品種育種(如高茶氨酸茶樹)、中游產品研發(fā)(功能性茶飲、便捷茶制品)以及下游體驗服務(茶養(yǎng)空間、課程培訓)已初步形成產業(yè)生態(tài)閉環(huán)?!安桊B(yǎng)”不再局限于產品銷售,更致力于提供一套融入日常的健康生活方法論。
五、結語:以茶為介,邁向整體健康未來
“茶養(yǎng)”的興起,折射出現(xiàn)代人對“整體健康”的追求——既需要科學有效的身體調理,也渴望文化滋養(yǎng)與心靈安頓。在健康消費不斷升級的背景下,茶養(yǎng)不僅實現(xiàn)了傳統(tǒng)茶文化的現(xiàn)代轉化,也為健康產業(yè)開辟了新的價值空間。
未來,“茶養(yǎng)”有望成為健康消費市場的重要趨勢,推動行業(yè)從產品導向邁向解決方案導向,重新定義何為真正意義上的“健康生活”。
(作者:郭杰,中華文化促進會副主席/萬里茶道協(xié)作體執(zhí)行主席/曾任中國紅牛飲料副董事長等職;林亁良,浙江中醫(yī)藥大學教授/中國茶療第一人/著有《中國茶療》《茶壽與茶療》等)
(責任編輯:楊威)
版權聲明:
1.凡本網站注明“來源:中國網財經”的所有作品,均為本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
2.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及作者”。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