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之死是一個極其悲壯的故事。商鞅主持的“變法”是秦國由弱轉(zhuǎn)強、最終一統(tǒng)天下的基石。然而,這位大秦帝國的總設(shè)計師雖然成就了一個帝國,但是又被自己打造的機器所吞噬。最終商鞅戰(zhàn)死后仍被秦惠文王下令對其尸體施以最殘酷的刑罰——車裂(即五馬分尸),并誅滅商鞅全族。
君臣遇合,徙木立信
戰(zhàn)國初期,秦國偏安西陲,國力疲弱,被中原諸侯視為蠻夷。秦孝公即位后,深感屈辱,發(fā)布《求賢令》,廣招天下英才。
懷才不遇:商鞅原是魏國相國公叔痤的家臣。公叔痤臨終前向魏惠王極力舉薦商鞅,稱“愿王舉國而聽之”,若不用則必殺之。魏惠王不以為意,一笑置之。
西入秦國:商鞅聽聞秦孝公求賢,便攜帶李悝的《法經(jīng)》來到秦國。他通過寵臣景監(jiān)引薦,三次面見秦孝公。前兩次談?wù)摗暗鄣馈薄ⅰ巴醯馈?,孝公昏昏欲睡。最后一次,他闡述以法治國、富國強兵的“霸道”,孝公聽得入神,“語數(shù)日不厭”,兩人一拍即合。
立信于民:變法之初,百姓疑懼,無人相信官府。商鞅在都城南門立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宣布:“誰能將此木搬到北門,賞十金?!北娙私砸桑瑹o人動手。后將賞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人嘗試,果然獲賞。此舉——“徙木立信”——成功確立了官府“令出必行”的威信,為變法掃清了信任障礙。
雷霆變法,結(jié)怨太子
頒布新法:在孝公支持下,商鞅推行了史上最徹底的改革:
獎勵軍功:廢除世襲貴族特權(quán),制定二十等爵制,平民憑戰(zhàn)功可獲爵位、土地。
重農(nóng)抑商:獎勵耕織,懲罰怠惰。推行連坐:五家為伍,十家為什,互相監(jiān)視,告發(fā)奸人,否則同罪連坐。
嚴(yán)刑峻法:輕罪重罰,以酷刑保障法令執(zhí)行。
太子犯法:新法推行初期,阻力巨大。貴族們慫恿年輕的太子嬴駟(未來的秦惠文王)故意觸犯新法。這是一個兩難陷阱:若處罰太子,則得罪未來君主;若不處罰,新法則權(quán)威掃地。
刑上師傅:商鞅態(tài)度堅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是儲君,不可施刑,于是嚴(yán)懲太子的兩位老師:對主導(dǎo)者公子虔處劓刑(割掉鼻子),對公孫賈處黥刑(在臉上刺字)。此舉震驚朝野,法令得以暢通無阻,但也為商鞅埋下了殺身之禍。公子虔受此奇恥大辱,八年閉門不出,誓要報仇。
靠山崩倒,末日降臨
孝公駕崩:公元前338年,商鞅最大的支持者和保護傘——秦孝公病逝。太子嬴駟即位,是為秦惠文王。
舊貴反撲:被壓抑已久的舊貴族勢力迅速集結(jié)。失去鼻子的公子虔等人立刻上書,誣告商鞅“謀反”。這是最能觸動新君神經(jīng)的罪名。
倉皇逃亡:商鞅得知消息后,被迫逃亡。他逃至邊關(guān),想投宿客舍。店主卻不收留他,依據(jù)的正是商鞅自己制定的法律:“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留宿沒有憑證的客人,店主要連帶治罪)。商鞅喟然嘆息:“嗟乎!為法之敝一至此哉!”(法律的弊病,竟然到了這個地步!)。
無力回天:走投無路之下,商鞅逃回自己的封地商邑,發(fā)動邑兵做最后抵抗,攻打鄭縣。這一舉動,恰好坐實了“謀反”的罪名。秦惠文王發(fā)大軍征討,商鞅兵敗身亡。
車裂族滅,人亡法存
商鞅的遺體被帶回咸陽,秦惠文王下令對其施以最殘酷的刑罰——車裂(即五馬分尸),并昭告天下:“莫如商君反者!”(不要像商鞅一樣造反?。?。隨后,誅滅商鞅全族。
歷史的巨大諷刺與結(jié)局: 然而,最耐人尋味的是,秦惠文王雖然處死了商鞅,卻完全保留了商鞅制定的所有法令。他仇恨商鞅個人,但深知這套制度是秦國強大的根本。
于是,商君雖死,秦法未敗。秦國沿著商鞅鋪設(shè)的軌道,變得越來越強大,最終由秦始皇吞并六國,一統(tǒng)天下。
商鞅的個人悲劇成就了國家的偉業(yè)。他的冤死,是舊貴族反撲、新君立威、個人積怨等多種因素合力造成的政治悲劇。
商鞅之死,是一個改革家命運的最深刻寫照:他改變了國家,卻無法改變自己的結(jié)局;他制定了規(guī)則,最終卻被規(guī)則無情吞噬。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