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奧運冠軍的“聲音”突然開始推銷農產品,知名演員的“聲音”24小時不間斷在直播間與粉絲互動……這些以假亂真的AI克隆聲音正成為部分自媒體博主的“流量密碼”。
必須要明確,利用技術工具仿冒他人的聲音帶貨,已經超出正常的商業(yè)營銷和廣告創(chuàng)意,是違法行為。我國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三條規(guī)定,對自然人聲音的保護,參照適用肖像權保護的有關規(guī)定。這意味著任何組織或個人都不得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偽造等方式侵害他人聲音相關權益。
客觀地說,解決AI造假泛濫問題,各平臺并非無動于衷。比如,社交媒體普遍升級了AI內容識別系統(tǒng),要求AI生成作品“亮明身份”。但一些人處心積慮規(guī)避平臺強制標注機制,甚至有的AI起號從業(yè)者,還在網(wǎng)上大肆兜售繞過平臺“AI打標”的經驗。未標注的AI內容頻現(xiàn),這也不斷提醒平臺,與時俱進升級監(jiān)測方式,顯然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以技術治理技術,是一條可取之道。平臺層面要切實履行主體責任,比如開發(fā)更高效的內容檢測工具,結合人工審核,防止AI造假“渾水摸魚”;同時健全辟謠機制,及時下架不實炒作內容。此外,對被侵權人提出的刪除偽造內容、賠償損失等訴求,平臺應及時處理。
今年3月,國家網(wǎng)信辦等四部門聯(lián)合發(fā)布了《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內容標識辦法》。9月1日,這項辦法就將正式施行。其中最值得關注的是所有人工智能生成、合成的內容,必須打上標識。
當然,任何監(jiān)管也都具有一定局限性、滯后性。對于消費者來說,學會與 AI 相處,關鍵在于保持辨別真?zhèn)蔚莫毩⑺伎寄芰?。多讀些經典文章,少刷點短視頻,或許會有幫助。進一步說,網(wǎng)上沖浪多留個心眼,對明顯違背常識的信息多加思考,對未經證實的“爆料”多點冷靜,是對AI善識善用的基本方法,也是在網(wǎng)絡社會生存發(fā)展的基礎。
AI時代,造假和打假就像是“貓鼠游戲”,注定是一場持久戰(zhàn)。這場戰(zhàn)斗,才剛剛開始。各位,請擦亮雙眼,提高警惕。(中國經濟網(wǎng) 年?。?/p>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wǎng)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chuàng)評論、理論文章可發(fā)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wǎng)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