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曾經在央視舞臺上大放異彩的李七月是無數(shù)觀眾心中的氣質女神,甚至一度被稱為董卿接班人。
可正當大家以為她會一路飛升時,她卻突然銷聲匿跡。這讓很多人不禁疑惑,難道落地的鳳凰不如雞這句老話,真的在她身上應驗了嗎?
天之驕女曾經很優(yōu)秀
李七月的出色,其實從小時候就能看出來,1987年出生在哈爾濱的她,從小就是個別人家的孩子,學習成績好不說,在藝術方面也特別有天賦。
她的高中班主任楊波老師就記得,小姑娘當時就是學校里的文藝骨干,能寫歌,會彈琴唱歌,還會跳舞,是個全面發(fā)展的才女。
憑借著這些出色的綜合素質,李七月順利考進了中國傳媒大學的播音主持系。
上了大學,在專業(yè)上也很快嶄露頭角,2011年她才24歲,第一次參加央視的主持人大賽。
那時的她,憑借一段短短三分鐘的即興演講,就讓評委席上的董卿,康輝這些前輩們眼前一亮,大家對她的評價很高,說她是文藝類主持人的一個標桿。
這次比賽,讓李七月在圈子里初步有了名氣,之后的工作生涯,她更是腳踏實地。
董卿曾經評價李七月“符合我對文藝類主持人的所有想象”,這位被寄予厚望的“央視第一主持人”卻在事業(yè)巔峰期突然從主流視野中消失。當人們再次發(fā)現(xiàn)她時,她已在小眾農業(yè)頻道戴草帽主持節(jié)目,從聚光燈下轉戰(zhàn)田間地頭。
李七月的轉變令許多觀眾感到意外。她在央視工作了8年,曾主持《等著我》這樣的熱門節(jié)目,以其溫暖的風格和出色的共情能力被譽為“最會流淚的主持人”。2019年她參加央視主持人大賽,獲得文藝組銅獎,被媒體稱為“小董卿”,正是風頭最勁的時候。
但現(xiàn)在回想起來,九個月過去,李七月的日子到底怎么樣?是說“落毛鳳凰不如雞”,還是另有八荒?事實上,這女孩根本沒有像外部傳遞的那般降低自己的價值,也沒有和任何公司簽訂,也沒有發(fā)揮商業(yè)代言。
相反,她一頭扎進公益慈善,跑到邊遠地區(qū)為孩子們建立一個“閱讀角”。她常常記誦書本,在群山中給小朋友說故事。你敢相信,有這樣一位央視主持人,寧愿做這類默默無聞的事??
董卿說,李七月“符合她對一個文藝類主持人的所有想象”。但更關鍵的是下一句,她說李七月的優(yōu)勢“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對情感的細膩把握”。
這句話在當時被市場和媒體解讀為地位的傳承預言,但今天回頭看,這更像是一次深刻的價值定義。董卿看到的,不是一個自己的翻版,而是一種以真誠為內核的強大溝通能力。她所肯定的,不是李七月模仿誰能有多像,而是她作為“李七月”本身,那種獨一無二的共情天賦。
這種天賦,在她主持的節(jié)目中隨處可見。她會因為嘉賓的悲傷而忍不住一同落淚,那種情感的流露毫不掩飾,真實得像身邊的一個朋友。她會為了幫助農民推廣農產品而賣力吆喝,那份急切和真摯,超越了主持人的職業(yè)范疇。
所以,“董卿接班人”這個標簽,其實從一開始就被誤讀了。它所指向的,不應該是舞臺位置的繼承,而是一種精神氣質的延續(xù)——一種能夠深入人心、用情感連接觀眾的稀有能力。而這種能力,恰恰是超越平臺限制的。
換個地方繼續(xù)講故事
從央視綜合頻道調到農業(yè)農村頻道,主持《大地講堂》,再到去年年底正式離開。在外界看來,李七月的職業(yè)軌跡似乎是一路“下沉”。但她后來的選擇證明,她不是在“隕落”,而是在主動尋找一個更適合自己講述故事的場域。
她證明了一件事:媒體人的價值,不一定非要依附于某個權威平臺,而是取決于你與人、與故事的連結有多深。
離開央視后的九個月,李七月把自己的舞臺,搬到了更廣闊的天地間。她投身公益,加入公益組織,親自翻山越嶺,為偏遠地區(qū)的孩子們送去書籍和物資,搭建起一個個小小的“閱讀角”,還為他們開設“故事課”。
在社交媒體上,她也找到了新的表達方式。今年4月份,她發(fā)起了一個名為“老物件故事征集”的活動。她邀請網友分享自家老物件背后的故事,比如一支用了幾十年的舊鋼筆,一臺母親的嫁妝縫紉機。
然后,她把這些樸素、真誠的家庭記憶,錄制成一段段音頻。沒有華麗的后期,沒有復雜的剪輯,只有她溫暖的聲音,像一個老朋友在深夜與你聊天。出人意料的是,這些看似簡單的音頻,卻獲得了百萬級的播放量。
將央視的宏大舞臺、農業(yè)頻道的田間地頭、公益項目的山間小路,以及社交媒體的個人頻道并置,你會發(fā)現(xiàn)一條清晰的脈絡。李七月從未改變她的核心任務——借助一個平臺,去發(fā)現(xiàn)、傾聽和講述那些值得被聽見的故事。
無論是在《等著我》中連接國家層面的離散與團圓,還是在音頻里分享一個個體層面的微小記憶,她的角色始終如一。她用行動有力地反駁了“離開央視就失去光環(huán)”的論調,因為她本身,就是那個發(fā)光體。
結語
所以,我們該如何重新定義李七月的選擇?
或許,真正的“接班”,從來都不是繼承一個職位,或固守一個舞臺,而是傳承一種精神,并用自己的方式將其發(fā)揚光大。李七月用這九個月的實踐,完成了一次深刻的進化。她從一個優(yōu)秀的“主持人”,蛻變?yōu)橐幻麥嘏摹芭惆檎摺薄?/p>
這恰恰是對董卿當年那句“情感把握”的最好詮釋。外界的惋惜和質疑,源于一種過時的、以平臺大小論英雄的成功觀。而李七月的“扎實”在于,無論舞臺如何變換,她始終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始終堅守著那份初心。
她創(chuàng)造的價值,無法簡單地用商業(yè)回報來衡量,而是一種更深沉的社會連接。真正的成功,或許就是在任何地方,都能用自己的光,去照亮那些平凡的人與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