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去心中累贅,回歸自然天性
人的本性是自然的,然而在塵世中行走多年,又有多少人能保持一顆純凈質樸的初心呢?
佛家之人,不飲酒、不食肉、不近女色、不沉迷于俗世的紛紛擾擾,生活得清凈而灑脫。表面看來,他們的生活似乎寡淡無味,但正是這種清心寡欲的生活方式,使他們的內心回歸到淳樸自然的狀態(tài),恢復了初來人世時的初心之境。
當人初臨人世時,都還是一個頭腦空空的嬰兒,只懂得餓了要吃,困了要睡。既不懂得男女之間的色欲,也不懂得功成名就、家財萬貫的榮耀,僅僅以一顆純真的初心,好奇地觀望這個世界,享受這個世界帶給他們的每一絲歡樂。
然而,隨著在俗世中浸淫日久,那顆初心便逐漸面目全非。比如,很多人剛進入社會時,都滿懷希望與抱負,但在遭受多次挫折、經歷艱難困苦之后,原本純真的心便發(fā)生了改變。原本爽直的人變得吞吞吐吐,心靈也變得扭曲,喪失了希望與抱負,最終變得畏縮不前。
究其原因,正是因為心中的累贅日益增多。常言道,初生牛犢不怕虎,那是因為它尚未懂得虎的可怕,保持著一顆未被經驗污染的心。一旦它切身體驗到虎的可怕,便不再敢于向虎挑戰(zhàn)。面對老虎的恐懼,以及由此而來的死亡陰影,會一直占據著它的心靈。
人生于世亦是如此,經歷過失敗,便會心生畏懼;嘗受過痛苦,便會選擇逃避;體驗過財富與權勢的滋味,便會緊緊握住,不愿再松開手。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心靈日益沉重,各種負擔充斥著每一個角落。漸漸地,我們變得不敢再嘗試新事物,也不愿輕易舍棄舊物,于是身邊的風景漸行漸遠,快樂與安寧也隨之消逝。因為我們失去了那雙以好奇目光打量世界的眼睛,失去了最初那份充滿童心童趣的自我。
唯有剔除心中多余的累贅,時常為心靈留出空間,方能逐步回歸自然的天性,重新發(fā)現自身與世界的美好。年齡的增長并非障礙,保持一顆年輕而純凈的心才是至關重要的。
佛祖在世時,有一次,波斯匿王率領群臣,騎著大象外出巡游。途中,波斯匿王瞥見一位滿頭白發(fā)的老者從遠處走來,便示意眾人停下,讓老者先行通過,以免龐大的隊伍驚擾了他。
老者原本打算在路邊稍候,讓隊伍先行,但見隊伍主動停下,便放心大膽地繼續(xù)前行。經過波斯匿王身邊時,波斯匿王微笑著問道:“您老高壽了?”
老者伸出四個手指。
波斯匿王感到困惑,這究竟是什么意思?難道他只有四十歲?可他的頭發(fā)和胡須都已斑白。
老者望著波斯匿王,露出純真的笑容,答道:“我今年四歲?!?/p>
“四歲?”波斯匿王驚訝地重復道。
“沒錯!”老者堅定地說,“并非我倒著活,而是自從四年前聽聞佛法后,我才算真正開始生活。在此之前,我混沌無知,甚至虛偽。如今,盡管年事已高,但我拋卻雜念,盡力付出、布施,不再與人斤斤計較,不為外物所擾,反而身心輕松,越活越年輕。因此,我說,我的年齡僅有四歲?!?/p>
波斯匿王聽后,心生歡喜,贊嘆道:“老人家,您雖聞佛法僅四年,但您的生命已具足真正的價值,無爭才是最逍遙的人生?!?/p>
這位老人堪稱真正的智者,盡管年歲已高,但內心依舊年輕。其心之所以能保持年輕,源于他不為外界瑣事所擾,不被煩惱所困。
譬如,有人目睹翠竹與黃花,那青翠欲滴的竹子充滿生機,那繁茂鮮艷的花朵盡顯美麗,于是心生歡喜、贊嘆與感恩,感嘆其清凈無染、莊嚴自在。這樣的人,是用心感受生活的人。這樣的心靈,清澈明凈,毫無累贅;這樣的境界,正是為人所應追求的理想境界。
置身于紛繁復雜的世界,爾虞我詐使我們多了幾分虛偽,鉤心斗角使我們添了幾許狡詐,世態(tài)炎涼又讓我們變得冷漠,因此人們往往顯得格外蒼老,總是受外界環(huán)境和自身情緒的左右。然而,那些不被歲月束縛的人,能夠隨時放下一切,回歸內心的自然本性,不執(zhí)著,不虛妄,順應天性,使人生的每一刻都成為嶄新的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