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個朋友跟我閑聊時提起,說他家里擺著幾件仿古工藝品,雖然不是真古董,但說不定放上100年,也能變成值錢的“老物件”。
這話聽起來有點道理,但仔細一想,事情有那么簡單就好了!
乾隆仿汝釉雙耳三足魚簍尊 嘉德2014拍賣:1380萬
古代確實有不少“老仿”在今天價值連城。比方說宋朝人仿制的商周青銅器,明朝人仿制的宋朝瓷器,清代仿制的宣德爐、玉器等等。
這些物件如今在拍賣場上都是搶手貨。但我們要搞清楚,這些值錢的老仿有個共同特點:它們當年就是頂級奢侈品,不是尋常百姓家的玩意兒。
這些仿制品從誕生那天起,就匯集了當時最頂尖的工匠和技術(shù)。且數(shù)量稀少,自然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乾隆黃玉仿古龍紋佩 保利2021拍賣:1610萬
反觀我們現(xiàn)在市面上見到的大多數(shù)仿古工藝品,情況就大不相同了。旅游景點賣的“青銅小鼎”,花鳥市場賣的“青花瓷瓶”,大多是流水線生產(chǎn)的裝飾品。
這些東西工藝普通,數(shù)量龐大,也沒什么特別的文化內(nèi)涵,有也是照著古人做的。就算放上100年,恐怕也很難變成珍貴文物,最多算個有年份的老物件。
那么問題來了,什么樣的現(xiàn)代仿古物有可能在未來升值呢?我覺得至少要滿足幾個條件。
70~80年代宜興紫砂一廠生產(chǎn) 保利2025拍賣:28750元
首先是技術(shù)含量要高。如果是某位工藝大師,或者某些老廠生產(chǎn)的精致工藝品。完全依照古法制作,每道工序都精益求精,那這樣的作品本身就具有藝術(shù)價值。
比如用傳統(tǒng)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或者用手工拉坯、天然釉料燒制的瓷器,這些作品即使放在今天看,也是精美的藝術(shù)品。售價本來就不低,放個若干年后,自然有升值潛力!
其次要有明確的出處和傳承。這點在古董方面比較受詬病,因為古代的“傳承證據(jù)”大部分都不清晰,被拍賣行壟斷。
但現(xiàn)代工藝品就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只要出自名家藝術(shù)品或知名廠家,發(fā)票那是必須的!
現(xiàn)代游玉堂制粉彩套杯 保利2021拍賣:14.95萬
最重要的還是稀缺性,物以稀為貴是永恒的道理。如果某類仿古作品存世量很少,或者因為某種原因停止了生產(chǎn),那么經(jīng)過時間的沉淀,它們可能會變得珍貴。
如果手上有一件非常精致的仿古粉彩瓷器,但批量生產(chǎn)了幾百萬套,除非被毀掉一大半,否則若干年后就算升值,價值也不會特別高。
這方面可以參考古代銅錢,一枚王莽的貨布距今2000多年了,但普通品相市場價也就幾百元。
相反王莽的國寶金匱直萬,那就是幾十上百萬的大珍,這就是稀缺性帶來的區(qū)別。
仰韶文化彩繪鶴魚石斧圖陶罐 西泠2019拍賣:9.2萬
我們現(xiàn)在視為“真古董”的許多物件,在它們那個時代也是日用品。比如漢代的陶罐,宋代的民窯瓷碗,當初不過是尋常家什,只是歷經(jīng)歲月洗禮,幸存下來的不算多但也不少。
價值不是特別高,還得考慮“合法收藏”,如果是“天價”,那就證明在當時那個年代就已經(jīng)非常昂貴了。
但現(xiàn)代工業(yè)生產(chǎn)力非常強大,物品產(chǎn)量不可同日而語,保存條件也好。這意味著現(xiàn)在生產(chǎn)的很多東西,即使過了100年,存世量還是會很大。
所以,如果有心收藏,盡量不要選工業(yè)品,而要選那些產(chǎn)量稀少的“手工藝術(shù)家作品”。還得關(guān)注是否真實可靠,有沒有過大的炒作因素,以及本身的藝術(shù)含量。
吳冠中的《江南水鄉(xiāng)橋》 叫價到580萬都流拍了
如果是炒得太過熱了,那就建議不要高位上車。比如當代書畫,很明顯炒過頭了,連吳冠中這樣的大師作品在今年的保利春拍,都因叫不到保留價而流拍。
收藏這事情講究緣分,更重要的是個人喜好。要是真喜歡某件東西,不管它未來值不值錢,擺在家里欣賞也是好的。
畢竟生活中的美好,不全是由市場價格來決定。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