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門回歸祖國二十五周年后的今天,約1萬多名土生葡人仍在這片土地上生活、工作和創(chuàng)造價值。他們只占澳門人口不到2%,卻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但是這樣土生葡人,算中國人嗎?
首先土生葡人不是移民。他們的歷史可追溯到15世紀末葡萄牙人在亞洲的殖民貿易時期。
明清時期,這些混血后代不能住進華人區(qū)域,直到19世紀末管制放松才被允許與華人通婚。
而追溯血緣的延續(xù),便是因為葡萄牙人在航海途中,與來自馬六甲和非洲的女性通婚,而后在澳門定下,所以他們的后代成為了最早的“土生葡人”。而如今絕大多數(shù)土生葡人身上都流淌著華人血液。
況且他們發(fā)展出了自己獨特的文化特征。土生葡人通常使用粵語交流,同時掌握葡語,形成了獨特的“土生土語”,以葡萄牙語為基礎,混合了馬來語、印度語和廣東話等多種語言元素。
這種語言曾經是土生葡人社群的重要交流工具,但如今能熟練掌握的人只有五六十人。
另外在日常生活方面,土生葡人呈現(xiàn)出有趣的文化融合:一邊過春節(jié),一邊過圣誕節(jié);一邊燒香拜祖,一邊吃葡式海綿蛋糕。
要知道,這種“文化串燒”現(xiàn)象不是他們“硬學”的,而是在澳門這塊土地上自然生長出來的生活方式。
可以說,土生葡人美食是這種文化融合的最佳體現(xiàn)。以葡萄牙烹飪方式為基礎,加入中式或東南亞的食材和香料,形成了澳門獨有的味道。
2021年,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獲得了國家層面的認可和保護。
當然,作為土葡人,同樣擁有法律保障。
澳門回歸祖國后,特區(qū)政府準確執(zhí)行《澳門基本法》第四十二條的規(guī)定,從政策到實踐上都充分保護在澳門的葡萄牙后裔居民的利益,并高度尊重他們的習俗和文化傳統(tǒng)。
中方對澳門土生葡人的國籍問題采取了靈活務實的措施,允許他們自由選擇國籍,只要辦理相關法律手續(xù)后即可擁有中國國籍。
這實際上為土生葡人在特區(qū)管治團體中擔任必須由中國公民擔任的職務提供了現(xiàn)實可能性。
甚至許多土生葡人在特區(qū)政府中擔任了中高級主管官員,與華人同僚合作愉快,為澳門特區(qū)的繁榮穩(wěn)定貢獻了自己的才智和力量。例如歐安利曾既是立法會議員,又是行政會委員,并擔任了三屆的全國政協(xié)委員。
不過盡管法律保障充分,土生葡人仍然面臨一些挑戰(zhàn)。在新的政治、社會和經濟周期中,土生葡人的雙語能力問題凸顯出來。
他們掌握了廣東話和葡語口語,但書寫中文“還差一點”,這使他們不像以前那樣容易考上公務員。
大多數(shù)年輕人都在私人領域工作,實際上“學術、服務、自由專業(yè)、藝術和文化領域……”是土生青年新的發(fā)展空間。
當然文化傳承也是土生葡人面臨的現(xiàn)實問題。像土生土語這樣的文化遺產,如今只有五六十人能夠熟練掌握。為了保護這些獨特的文化遺產,澳門特區(qū)政府和社會各界正在努力。
土生土語話劇是澳門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tǒng)戲劇,使用土生土語演繹,通過話劇舞臺表演,展現(xiàn)土生土語多語言混雜、多語言結構的特點。
2021年,土生土語話劇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而如今隨著2025年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的深入推進,土生葡人迎來了新的發(fā)展機遇。他們獨特的文化背景和語言優(yōu)勢,使他們在這一國家戰(zhàn)略中能夠發(fā)揮特殊作用。
麥智?。ㄍ辽先松缛壕蹠蕚湮瘑T會主席)指出:“土生葡人在跨文化空間的活動能力非常特殊,幾乎與生俱來。
這就是未來所在。我們了解中國文化,尤其是在大灣區(qū),因為大灣區(qū)有廣東文化的根基;還有葡萄牙文化。”
目前,澳門正在積極打造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服務平臺,需要大量精通中文和葡語的雙語人才。
2025年8月,中國-葡語(西語)國家經濟貿易服務中心正在全力打造葡語/西語人才庫,為語言精英搭建國際化實踐平臺。
這為土生葡人青年提供了廣闊的就業(yè)和發(fā)展空間。
或許有一天,當我們再在澳門街頭看到那些西方面孔說著流利粵語,不會再感到驚訝。因為一個國家的包容與強大,恰恰體現(xiàn)在它能夠接納那些“看起來不一樣”的公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