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總統(tǒng)李在明上任首次外訪,選擇了日本。
他成了韓國歷史上,第一個把日本作為首個正式訪問國的領導人,甚至把美國排在了其后。
更耐人尋味的是,這次訪問距離日本無條件投降80周年紀念日僅過去8天。
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都不是一次簡單的禮節(jié)性訪問。
但凡了解點韓國歷史的都知道,日本當年殖民韓國那 35 年,給韓國人留下的傷疤到現在都沒好利索,強征勞工、慰安婦這些事,韓國民間一提起來就咬牙切齒,這時候去訪日,跟在老百姓的傷口上撒鹽沒啥區(qū)別。
要說他為啥非選日本,明眼人都能看出來跟美國脫不了關系?,F在美國對日韓倆小弟要求可不少,又是讓加征韓國商品的關稅,又是逼著倆國多掏軍費。
李在明心里門兒清,要是先跟日本把話說攏,倆國在經濟和安全上擰成一股繩,后面去跟美國談條件的時候,腰桿能硬點。
就像日本那邊有教授說的,日韓要是能在關鍵問題上達成一致,韓國跟美國掰扯的時候,說話能更有分量。
但他這轉變也太離譜了,之前還不是總統(tǒng)的時候,天天罵前總統(tǒng)尹錫悅對日本太軟,說那是 “屈辱外交”,結果自己上臺沒幾天,態(tài)度 180 度大轉彎。
接受日本《讀賣新聞》采訪的時候,居然說 “別老揪著歷史不放”,還替 2015 年那個不被韓國民眾認可的 “慰安婦” 協議說話,說那是 “國家間的承諾”。
這哪是理念變了,分明是從 “罵人的” 變成 “當家的”,想靠務實外交顯本事,順便拉一把國內的親日派。
可歷史這道坎哪那么容易跨過去?他去日本的時候,韓日倆國發(fā)的聯合公報里,故意不提慰安婦、強征勞工這些事,韓國一下子有 693 個市民團體站出來抗議,罵他 “開歷史倒車”。
在韓國,跟日本有關的歷史問題從來都不只是外交上的事兒,那是關系到整個民族認不認同自己的大事。當年日本殖民的時候,差不多 20 萬韓國女性被抓去當 “慰安婦”,70 多萬勞工被強迫干活,這些賬到現在日本政府都沒好好認,既沒正經道歉,賠償也沒給到位。
李在明選在日本投降紀念日剛過就去訪日,韓國老百姓能不生氣嗎?
更讓人無奈的是,韓國國內的親日勢力到現在還挺厲害。之前韓國有個《親日反民族行為人財產收歸國家的特別法》,可就算這樣,親日派的后代手里還攥著不少錢和資源,像《朝鮮日報》這種大媒體,創(chuàng)始人當年就跟親日勢力有關系。
還有韓國的財閥,跟日本企業(yè)綁得特別緊,日本那邊要是有點風吹草動,韓國經濟就得跟著打哆嗦。這種情況下,誰要是對日本妥協,很容易就被罵成 “親日賣國”。
李在明現在就是在走鋼絲,一邊討好親日勢力,一邊又想穩(wěn)住民族主義者。他訪日前跟日本媒體解釋,說當反對黨的時候得 “跟人斗”,當了總統(tǒng)就得 “有包容心”??蛇@種話誰信?。?/p>
韓國有個研究民族問題的專家金永芳就說,李在明這么一講,日本那邊還以為韓國不追究歷史問題了,以后韓國再想跟日本要歷史正義,就更難了。
現在韓國國內輿論都快分成兩半了。保守派覺得跟美日韓抱成團挺好,改善跟日本的關系對韓國有好處;
進步派和那些市民團體卻罵李在明忘了本,背叛了歷史正義。他在東京跟日本首相石破茂有說有笑的時候,首爾街頭全是抗議的人,舉著 “反對屈辱外交” 的牌子,喊著讓政府別再對日本妥協,場面特別激烈。
李在明一門心思親日,最直接的影響就是中韓關系涼了半截。他當上總統(tǒng)這么久,啥時候來中國訪問連個準信都沒有,就派了個前國會議長樸炳錫當特使先來探探路。可跟日本首相石破茂呢?
半年內見了兩次,一次是 6 月在加拿大的 G7 峰會,一次就是這次訪日,跟中國互動的頻率比起來,簡直一個天上一個地下。這意思再明白不過了:在李在明心里,跟美日結盟比跟中國搞好關系重要多了。
這種偏向對經濟的影響已經慢慢顯出來了。中國可是韓國最大的貿易伙伴,韓國出口的東西里,五分之一都賣到中國了,尤其是半導體這種核心產業(yè),離了中國市場根本不行。
可李在明政府倒好,外交上老給中國甩臉子。韓國外長趙顯不光說要 “警惕中國崛起”,還在《華盛頓郵報》上寫文章說中國有 “威脅”,后來韓國外交部趕緊出來圓場,但倆人之間的信任已經受影響了。
更危險的是,李在明這外交策略有點走偏了。他想靠著 “親日聯美” 在中美之間找平衡,可現在中美之間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很多時候根本沒那么多中間路可走。
特朗普政府在臺海、南海這些地方老挑事,要是韓國跟美日的軍事合作走得太近,早晚得被逼著在中美之間選邊站。朝鮮那邊的朝中社早就批評過,說李在明訪日是幫著美日韓搞軍事合作當 “急先鋒”,還警告說這么干會讓地區(qū)安全更危險。
之前 2017 年 “薩德” 那事兒大家都記得吧?當時中韓貿易額一下就掉下來了,韓國旅游業(yè)光損失就超過 10 萬億韓元。現在李在明要是還這么折騰,不光韓國經濟得受影響,連在東北亞的話語權都得丟。
中國有個研究亞太問題的專家項昊宇就說,韓國要是太依賴美日,最后可能連經濟主權都保不住,產業(yè)競爭力也得往下滑,這風險可太大了。
說到底,李在明現在搞的親日政策,就是一場豪賭。他想靠著抱美日的大腿,讓韓國在國際上有更多話語權,可偏偏忘了歷史問題在韓國老百姓心里有多重要,也沒看清現在的國際形勢。
日本有個教授朱建榮就提醒過,要是李在明連進步派的基本盤都穩(wěn)不住,連歷史正義都不管,說不定自己黨內都會鬧分裂。
對中國來說,現在也沒必要慌,就照著 “聽其言觀其行” 的法子來,王毅外長見韓國特使的時候也說了,中方重視中韓關系,但 “怎么做還得看行動”。既不失大國的風度,也給以后修復關系留了余地。
長遠來看,東北亞想太平,想發(fā)展好,中日韓三國好好合作是繞不開的。李在明要是真打算搞 “面向未來的合作”,就別老想著繞開歷史,得在維護韓國利益的同時,也顧著民族尊嚴,找個平衡點。不然的話,他這親日政策不光得被釘在歷史上,還得把韓國帶溝里去。
參考資料:
打破慣例先訪日后訪美 李在明釋放什么信號——光明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