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良格號在海峽前被攔截的16個月里,拖船一直在黑海漂泊,無法前行。
中國派去的外交官,幾乎是“求著”土耳其放行。
而二十年后,疫情肆虐時,土耳其又一次用地理優(yōu)勢“卡脖子”,拒絕中國救援飛機過境,導致寶貴的抗疫物資延誤送達。
曾幾何時,這個國家一再在關鍵時刻阻中國之路,漫天要價,翻臉比翻書還快。
如今,他們有困難了,突然態(tài)度轉變,急切地想要和我們“加強合作”。
他們的態(tài)度轉變,是出于真誠,還是又一次的投機?歷史留下的傷口,真的能這么快愈合嗎?
2000年,我國從烏克蘭購買的瓦良格號航母行至博斯普魯斯海峽,卻被土耳其以“安全理由”拒絕通行。
船體巨大、無動力、航行困難,這些理由被土方反復拿來當擋箭牌,但真正的問題是他們開出的“通行條件”——交10億美元保證金。
這不是一次正常的外交協(xié)商,而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敲詐。
當時中國的外匯儲備雖有2000億美元,但這10億美元的天價,幾乎相當于中國外匯的5%。
土耳其知道中國急,所以拿捏到底。
不僅如此,他們還提出了20多項苛刻條件,每一項都像在往中國傷口上撒鹽。
最終,為了航母順利歸國,中國不得不讓步,不僅在外交上低姿態(tài),還用市場開放、旅游協(xié)議、軍事合作和3.6億美元經(jīng)濟援助打包“換”來一個放行許可。
20年后,當全球疫情爆發(fā),中國緊急向塞浦路斯派出一架裝載36噸防疫物資的飛機。
口罩、呼吸機,還有其他急救設備,全都是當?shù)丶毙璧木让镔Y。
然而,土耳其又一次出手了。
飛行計劃中原本計劃穿越其領空,土耳其卻突然拒絕放行,理由依舊冠冕堂皇——“手續(xù)不齊”。
現(xiàn)實是,手續(xù)齊不齊他們并不關心,他們在意的是控制權。
那架飛機繞飛莫斯科加油,經(jīng)保加利亞轉道,耽誤了數(shù)小時。
時間就是生命,這些延誤可能意味著幾個生命的終結。
塞浦路斯政府強烈抗議,國際上也有不少聲音指責土耳其“利用地緣優(yōu)勢搞政治勒索”。但他們依然我行我素。
這些事件并非孤例。
2013年,土耳其宣布從中國采購價值34億美元的“紅旗-9”防空導彈系統(tǒng)。合同中,中國不僅承諾轉讓技術,還答應部分本地化生產(chǎn)。
這原本是一次難得的合作機會。
但僅兩年后,土耳其突然取消合同。
原因是,他們拿著中國的報價去找美國和俄羅斯討價還價,最后什么都沒買,轉而聲稱要“自主研發(fā)”。
中國為這項交易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結果卻是人財兩空。
這三件事串聯(lián)起來,畫出一條完整的線索:從海峽攔航母,到空中拒飛機,再到軍售反復無常,他們的行動不是偶然,而是一種模式、一種策略——掐住對方的要害,再坐地起價。
但時間走到了2025年,一切似乎出現(xiàn)了轉機。
近兩年,土耳其經(jīng)濟陷入困境,形勢急轉直下。
2024年,其通脹率一度飆升至70%,貨幣貶值加劇,資本瘋狂外逃。2025年,雖然通脹降至24%,但財政赤字和債務壓力依舊壓得土耳其喘不過氣來。
盡管其外匯儲備仍有1744億美元,但國內儲蓄早已為負,市場信心極度不足。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土耳其的對華態(tài)度發(fā)生了“180度大轉彎”。
2025年2月,土耳其駐華大使在北京召開媒體交流會,談及加強與中國合作的“緊迫性”。
同年8月,土耳其多次公開表示希望深化中土關系,甚至提出加入金磚國家和上合組織的意愿,渴望以此打破西方的圍堵。
他們的訴求很直接:希望中國企業(yè)能加大在土耳其的投資,特別是在制造業(yè)、能源和基礎設施領域;希望中國對其農產(chǎn)品進口放開市場,緩解貿易逆差;希望吸引更多中國游客,提升服務業(yè)收入。
2024年中國赴土游客為40.97萬人,而土耳其方面將2025年的目標提高至100萬甚至200萬人次。
此外,土耳其還在大力推廣“中間走廊計劃”,希望通過伊斯坦布爾機場這一交通樞紐,將中國產(chǎn)品通過土耳其進入歐洲市場。
目前該機場每天擁有301條直飛航班,連接亞洲、歐洲和非洲,土耳其也明確表示愿加強與“一帶一路”的對接。
土耳其還在社交媒體上大做文章,開設抖音、微博、小紅書賬號,推出中文指引服務,力圖向中國消費者展示其“友好姿態(tài)”。
但在這一切的背后,中國社會并沒有忘記過去的那些“教訓”。
對中國而言,中土合作固然重要,但前提是必須把握主動權。
瓦良格號的三年漂泊、疫情中的航線封鎖、紅旗-9的合同毀約,這些都不是可以輕易被遺忘的插曲。
這些事件已經(jīng)在國人的記憶中打下深刻烙印,成為判斷未來合作是否可靠的現(xiàn)實依據(jù)。
當前,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與日俱增,不再是任人宰割的角色。
土耳其若真想實現(xiàn)共贏,必須展現(xiàn)出真正的誠意與持續(xù)的穩(wěn)定性,而非再次用投機手段“打一槍換一個地方”。
中國的底氣來自于自身不斷增強的綜合國力,來自于對全球供應鏈的掌控能力,也來自于清晰的戰(zhàn)略眼光。
在面對像土耳其這樣曾經(jīng)“吃過虧”的合作伙伴時,大國風度不代表可以一再容忍,更不意味著可以再次被玩弄。
合作可以談,但必須清楚劃定邊界。
中國不會忘記瓦良格號在黑海漂泊時的無助,也不會忘記那名犧牲的希臘水手阿力士·利馬,更不會忘記那架繞道飛行的抗疫飛機。
土耳其若想真正走進中國的戰(zhàn)略視野,必須拿出實際行動,而不是一句空洞的“我們愿意加強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