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最強大腦》第十季播出,有一位老朋友又紅了——「水哥」王昱珩。
如果說,8年前的爆紅是因為天才般的智商,那么如今則是因為「顏值與智商雙高」。
回望王昱珩一路走來的故事,會發(fā)現他不過也是個普通人,按自己的喜歡把家變成了一個堪比博物館的世外桃源;有自己珍視的女兒,會煩惱女兒的課業(yè)……
前幾年有個特別火的節(jié)目,叫《最強大腦》。我印象最深的選手就是「水哥」王昱珩。
他一戰(zhàn)成名的挑戰(zhàn)是「微觀辨水」,嘉賓從520杯一模一樣的水中隨機挑選一杯。讓他觀察后,再把這杯水放進其余的519杯中,他再找出這杯水。
結果王昱珩分分鐘完成了挑戰(zhàn),「水哥」這個綽號也是由此而來。
后來這些年,陸續(xù)看到水哥的各種消息,越來越覺得他像個隱世高人。
他自己是個絕對的學霸,坦言高中玩了三年,高考卻成為清華設計專業(yè)第一,高出了第二名40多分。
他不喜歡跟人打交道,認為開會是浪費時間,所以清華畢業(yè)后沒有上過一天班。
他喜歡大自然,就用3年的時間,親手把自己家變成了一個堪比博物館的世外桃源。
「仙氣飄飄」的庭中水池
水哥的院子
水哥自己家打造成了「熱帶雨林」
他認為人生需要多體驗,所以經常帶女兒去世界各地旅行。哪怕女兒經常需要請假,他也絲毫不在意……
王昱珩與女兒王一雯幼時
他身上有太多與眾不同的東西,但是前幾天無意間看到蔡康永對他的最新訪談,才發(fā)現「水哥」也在為孩子的教育發(fā)愁。
面對青春期的女兒,他也一臉無奈。
不過他對生活、對教育、對與孩子相處的理解,還是讓我覺得很受啟發(fā)。
整個訪談,我印象特別深的就是水哥帶蔡康永參加他的家。
水哥家是他自己親手設計的,有非常多巧妙的布局和精心篩選的陳列品。
水哥親自動手設計房屋
在他的家能看到按照1:1還原的霸王龍模型。
家里有不同的陳列室,里面擺滿了各種各樣他覺得「感興趣」的東西。
有不同時期的化石、有親手制作的模型、有設計精巧的手辦……
水哥親手制作的骨架模型
他家的地下室里,還有2個大型的水族箱,生動還原海底世界。
最讓我感慨的是他家藏書的地方。
兩層的空間,墻面上滿滿都是各種不同類別的書籍,非常的壯觀。
愛書的人一定都家里懂有這樣幾面書墻,會有多幸福。
不過水哥特別得意的設計,是書墻上特別隱秘的藏了一個暗門。
他說:「我在這里面藏了一個房間,我說我女兒最好的學區(qū)房,就是我的書房。」
暗門內部另有廣闊的空間
他還提起自己小的時候就很喜歡躲起來,把自己藏在一個地方。
所以也準備了這樣一個隱蔽的房間給女兒,看得出用了很大心思。
其實無論古今中外,幾乎所有重視教育的家庭,都會給孩子提供大量的書籍。
學校教授的書本知識固然重要,但最好的學區(qū)房永遠在家庭。
王昱珩與女兒王一雯
就像培根說的「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之學使人善辯;凡有所學,皆成性格?!?/p>
讓孩子多讀書、讀好書,本身也是所有「富養(yǎng)」的標配。
看完水哥的家,多數人可能都會很羨慕水哥的女兒,可以每天住在里面。
但是當蔡康永問水哥,你女兒覺得你這個空間適合她生活嗎?
水哥卻露出了無奈的笑容,回答到:
倒沒有,我覺得孩子往往是喜歡她沒有的東西。所以她現在就是……對什么都不感興趣。
我覺得這是我最頭疼的地方。
我最痛苦的就是,我跟她深度交流過這方面的問題,在跟她深度交流的時候,我的內心就……特別苦澀。
水哥這愁眉苦臉、語無倫次的樣子,估計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都有共鳴。
面對自家孩子,再知名的學者教授、再高智商的爹媽,也只有搖頭嘆氣的份兒。
蔡康永有點好奇的追問:你不是經常帶女兒去旅行嗎?你特意帶她去看的景物或者動物,她都覺得沒什么?
水哥想了想,訴苦說可能是從小見得多了。比如帶女兒去個動物園植物園,女兒會嫌棄,這還沒咱家好呢,這動植物養(yǎng)成這樣,也不怎么樣嘛。
最后還打趣的補了一句:「(我女兒)這愛挑毛病的樣子,倒是都隨了我了?!?/p>
我想起溫尼科特說過的一句話:「如果一個孩子要成為一個成年人,那么是要踩著一個成年人的尸體才能完成這段成長之路的。」
水哥自己也說,曾經想過把女兒帶在身邊教,覺得數理化、語數外、天文地理歷史、自己一個人能給女兒教到高中甚至大學。
王昱珩與女兒
但是后來他發(fā)現,其實自己能跟孩子相處的時間也就是10歲前。因為慢慢孩子就會成為他自己,會與父母剝離開。
孩子終究是獨立的個體,她什么時候會遇見真正熱愛的東西、什么時候會「開竅」,都有自己的規(guī)律,父母急也急不來。
能做的也許只是多陪伴、多引導、多分享,教導好規(guī)則習慣的同時,盡可能的跟孩子搞好親子關系。然后可能就是目送他遠去,他們屬于我們永遠無法抵達的明天。
王昱珩與女兒王一雯
水哥的一個反思讓我覺得挺受觸動的,他說女兒對他的幫助,是讓他學會應該如何與自己的父母相處。
當想念女兒的時候,他會先給自己媽媽發(fā)個信息,問父親怎么樣。
當女兒對他發(fā)脾氣或者對他有誤解的時候,他會第一時間去跟自己的父親或母親聊天。
他說希望女兒能多跟他說一些話,但是「她(指女兒)不會跟我說」。
所以水哥認為父母也一定很希望多聽聽他說話。所以自己應該把這個感受給父母。
《小別離》里有句話:「世間的愛都是為了團聚,唯有父母的愛是指向別離」。
我們目送孩子遠去,但有時候真的要經常回回頭,看看自己的父母。他們也在原地看著我們的背影,目光里同樣是殷切愛、無盡的盼和略帶笨拙的守候。
如果我們能夠像期待子女對待我們那樣去回應一下他們,未來,也許就少了很多的遺憾。
蔡康永問水哥, 如果讓你開一個學校的話,你覺得會是什么樣的?
水哥的回答是:「我一定努力地讓每一個孩子都不一樣。」
他講起自己去參加《最強大腦》的一個原因。當時在電視上看到一個中國孩子跟歐洲孩子比記憶力。
兩個孩子需要記憶100對新郎新娘的樣貌,在還沒有公布答案的時候,中國孩子就哭了(可能是害怕失敗),然后被爸爸很兇的訓斥。
最后結果是中國孩子贏了。
主持人問孩子贏了想要什么獎勵,孩子說想要一天假期。
原來這個孩子每天從早學到晚,速算、記憶法、魔方什么都要去學。
中國孩子和歐洲孩子差不多的年齡,都是10歲左右。但是那個歐洲孩子每天就是踢球,很陽光開朗的樣子。這個中國孩子眼鏡很厚,甚至有了小肚子。
水哥當時就在想:「天哪,這樣的教育觀是不對的?!?/strong>
他說自己去參加比賽,是想傳遞給大家一些東西。
他在節(jié)目中會經常挑選小選手組隊,幫助孩子們快快樂樂的來,干干凈凈的走,享受游戲和比賽的樂趣。
水哥的一段話我覺得很值得分享:
一個院子,有的花是3月份開,有的花是4月份開,永遠不開花的就是棵樹。
有些花開得很燦爛,它是草花,一年生,明年就不知道在哪兒。但是哪里有荒地,它們就占領哪里,勇往直前。
那一顆不開花的樹呢,它只有在頂端有一些枝葉。他要讓出空間給一些矮的植物,這些植物可以幫他涵養(yǎng)土地。
養(yǎng)孩子其實跟養(yǎng)植物很像,太用力了,就是拔苗助長。跟隨孩子本身的特性,給孩子提供合適的幫助,他才能成長得更好。
或早或晚盛開的鮮花、小草、灌木、參天大樹、都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和獨特的美。
父母尊重孩子的花期,孩子才有無限的可能。
本文轉載自小樹媽媽(ID:chengzhangshu9)。最受爸媽歡迎的育兒類公眾號,這里有一群懂教育、懂孩子、懂心理的寶爸寶媽,你所關心的育兒問題,這里都有答案。麥子熟了經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