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錄取率,上海85.7%在各省市中高居第一,吉林66.8%在各省中排第一,安徽32.39%排最末。
錄取率分布:東部省份錄取率較高,中西部錄取率較低。
2025 年高考錄取一組數(shù)據(jù)讓無數(shù)家庭沉默 —— 全國 1335 萬高考生里,最終能走進本科校園的只有 500 萬人,錄取率連 40% 都不到。
更扎心的是,同樣是高考,上??忌?0% 的概率上本科,而河南考生的本科機會僅 41%,近 60% 的人要接受 “無緣本科” 的現(xiàn)實。
今年高考人數(shù)雖然是近十年首次下降,雙一流高校也擴招了 2 萬人,但本科門檻依然高得讓人喘不過氣。
今天就用最新數(shù)據(jù)拆解高考錄取的殘酷真相,給 26 屆家長和考生提個醒。
一、全國本科錄取率不到 40%,想上好本科更難
很多人覺得 “現(xiàn)在高考擴招,上本科很容易”,但數(shù)據(jù)不會說謊。
2025 年全國本科錄取總人數(shù)約 500 萬,對比 1335 萬的高考總人數(shù),錄取率只有 37.4%,也就是說,每 3 個考生里就有 2 個拿不到本科通知書。
更關鍵的是,這 500 萬本科生里,有大量是學費高昂的民辦本科,公辦本科名額依然緊張。
如果想上 “好一點的本科”,比如能參與選調(diào)生選拔、國企校招的公辦院校,門檻更高。
新高考地區(qū)的特殊類型招生控制線(類似以前的一本線),全國平均上線率還不到 30%。
這意味著,10 個考生里只有 3 個能摸到優(yōu)質(zhì)本科的邊,剩下的要么去民辦本科,要么只能讀??啤?/p>
有人說 “今年雙一流擴招了 2 萬,新本科院校也在增加”,但仔細看就會發(fā)現(xiàn),擴招名額大多集中在民辦院校和新增本科專業(yè),公辦本科尤其是頭部院校的招生計劃幾乎沒怎么漲。
對普通家庭來說,考上本科可能意味著每年 2 - 5 萬的學費壓力,而畢業(yè)后的就業(yè)競爭力,未必比得上有行業(yè)資源的專科生。
二、地域差異太明顯:吉林66% 錄取率,河南不到 41%
高考最殘酷的不是分數(shù)競爭,而是 “出生地差異”。
2025 年各省本科錄取率排行榜上,吉林以 66.8% 的錄取率登頂,上海 85.7% 緊隨其后,北京、天津也都超過 60%;而河南的本科錄取率只有 40.78%,山東 46.46%,安徽32.39%墊底。
安徽考生要比吉林考生多付出一倍的努力,才能拿到本科入場券。
這種差距背后是高等教育資源的 “貧富不均”。
北京、上海、吉林本地有大量本科院校,比如上海有 40 多所本科高校,而河南作為高考大省,本科院校數(shù)量不到上海的兩倍,卻要承載近 10 倍的考生數(shù)量。
更現(xiàn)實的是,本地高校會優(yōu)先招收本地考生,比如上海某雙一流高校在本地的招生名額占比達 30%,而給河南的名額可能不到 5%。
但別只羨慕高錄取率地區(qū)的考生,他們也有自己的壓力。
上海、北京的考生雖然容易上本科,但想進本地的 985、211 高校,競爭激烈程度一點不比河南考生考公辦本科低。
只能說,不同地區(qū)的考生,面臨的是 “不同賽道的殘酷”。
三、給 26 屆考生的建議:認清現(xiàn)實,提前規(guī)劃
面對殘酷的錄取數(shù)據(jù),26 屆考生和家長要做好三件事:
首先,別盲目相信 “高考變?nèi)菀住?的說法。
不管錄取率怎么變,優(yōu)質(zhì)本科資源永遠稀缺,高一高二就要打好基礎,尤其是河南、山東、河北等省份的考生,必須付出更多努力。
其次,了解本省的錄取 “天花板”。
如果所在省份本科率低于 50%,就要提前考慮 “備選方案”,比如關注專科里的行業(yè)強校,或者了解高職本科貫通培養(yǎng)項目,給自己留條后路。
最后,別把學歷當唯一標準。本科文憑是就業(yè)的敲門磚,但不是萬能鑰匙。
如果分數(shù)不夠本科線,選對??茖I(yè)和行業(yè),照樣能進國企、拿高薪。
關鍵是大學期間要深耕技能,考下職業(yè)資格證書,積累實習經(jīng)驗,這些比一張普通本科文憑更有用。
高考錄取率的地域差異可能短期內(nèi)無法改變,但每個考生都能通過提前規(guī)劃掌握主動權。
記住,高考是人生的一道關,不是終點站。
無論是本科還是專科,選對方向、持續(xù)努力,比糾結 “有沒有考上本科” 更重要。26 屆考生,加油!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