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一條熱搜,把遙控器那頭的我拉回十年前
昨晚刷微博,刷到“暴風眼 小豆子長大了”的熱搜,我愣了半分鐘。
點進去一看,彈幕密密麻麻——
“這不是當年《萌娃向前沖》里,非要給主持人扎辮子的小豆子嗎?”
“我小學放學回家就看他,現(xiàn)在我大學都畢業(yè)了?!?br/>“原來我追的不是星,是陪我長大的小孩?!?br/>那一刻,像有人把我手里的遙控器按了回放鍵。
02 他走過的路,也是我翻過的日歷
節(jié)目里,他5歲,摔倒了不哭鬧,爬起來沖鏡頭齜牙笑。
我12歲,考試考砸了,在電視前學他咧嘴:“沒事,笑一笑就好。”
后來他去《創(chuàng)造營》,初舞臺唱《喜歡你》,聲音顫卻干凈。
我大三,考研背英語到凌晨,耳機里放的就是這段清唱。
公布第三名時,他鞠躬鞠到90度,我抱著平板在寢室哭成狗。
舍友笑我:“又不是你得獎?!?br/>我說:“你不懂,那是我看著長大的孩子?!?br/>再后來,《暴風眼》里他演國安新人,眉眼收起了嬰兒肥,沉穩(wěn)得像另一個人。
我工作第一年,被領導罵得狗血淋頭,回家重刷劇,看到他敬禮的鏡頭,突然又有力氣改方案。
03 我們到底在感動什么?
不是“一夜爆紅”的神話,是一點一滴的日更式成長。
他的進步像一本公開的日記,每年翻幾頁:
掉了第一顆乳牙、變聲期沙啞、第一次寫歌、第一次吊威亞……
我們也在這本日記里寫自己的注腳:
小升初、中考、戀愛、分手、畢業(yè)、租房。
原來追的不是他,是借他的光,回頭看看自己怎么長大的。
04 “養(yǎng)成系”不是造星,是互相陪伴
很多人說,這是資本精心設計的套路。
我不否認有包裝,可眼淚是真的。
就像小時候養(yǎng)蠶寶寶,明知道學校門口五毛錢一盒是商家生意,
可看到蠶寶寶啃桑葉,還是會趴一下午,比寫作業(yè)還認真。
節(jié)目組、舞臺、鏡頭只是桑葉,真正讓我們放不下的是:
“我見證過他的5歲,他也陪伴過我的12歲?!?br/>
05 他以后還會變,我也一樣
也許哪天他戀愛了、發(fā)福了、演技被吐槽了,
我也會吐槽兩句,然后繼續(xù)追劇。
就像我不會因為長了幾道皺紋,就不愛自己。
因為我們早就是一條時間線上的伙伴,
他負責在熒幕里長大,我負責在生活里打怪升級。
06 寫在最后
今天上班地鐵上,聽到兩個小女生聊天:
“以后我也要生個兒子,送他去上那個童年節(jié)目?!?br/>“為啥?”
“想陪他一起長大呀!”
我低頭笑,想起抽屜里那張模糊的貼紙照——
節(jié)目錄制時,我求爸爸帶我去現(xiàn)場,排隊兩小時,
和他合了張影,他踮腳比了個耶。
照片褪色,人也長大,
但那份“我陪你長大,你陪我變老”的悄悄話,
一直留在心里,暖烘烘的。
別怕長大,
遙控器會換電池,頻道會升級,
可只要還有人愿意在屏幕那頭認真長大,
我們就在這邊認真生活。
這大概,就是“養(yǎng)成系”最動人的地方。
(注:本文為虛構文章,僅供娛樂和啟示,圖片與內(nèi)容無關,不代表任何真實情況和科學依據(jù)!不喜勿噴?。?/strong>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