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少7》最為魔性的地方是它把“真誠”打造成了流量密碼,而最先將此密碼按得噼里啪啦地響起來的,竟然是57歲的那英。
別的節(jié)目靠撕逼登上熱搜,它卻很特別,僅憑著那英的一句“累了就撤”,就讓彈幕像大海般地哭泣。
那英不端大姐架子,用自嘲拉近大家距離
先別急著感動,我們把鏡頭,緩緩地拉回第一天的“100元買菜”。
陳數(shù)拿了60塊之后,很快就發(fā)現(xiàn)不夠,接著就在群里,迅速地表達歉意;李沁和張晚意蹲在小攤前,仔細地核算著差價,馬思純把最后一顆糖,輕輕地掰成了兩瓣。
看似平平常常,卻把每個人的性格,像拍制成了高清壁紙那般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輪到那英時,她未搶著成為leader,反而率先在群里發(fā)出:“少說話擔心得罪人?!?/p>
結果如何呢?她嘴巴未曾停歇,不過事情卻也辦得很出色。
買菜任務她徑直拉群進行分工,冰棍數(shù)量不夠就每人分一半,就連最小的張雅琪也被她一句“妹妹到我這兒來”迅速拉入了氛圍之中。
對比就來了:往季的大姐,常常端著“我是老大”這樣的架子,成員們表面上聽話,背地里小動作卻一堆一堆的。
那英偏不,她背著那最重的包,當別人要幫她分擔時,她尷尬地笑笑,說道:“別別別我也得減減肥啦。”
就這樣一句話便把權力結構給踩成了平地。
車上突然唱起征服,氣氛一下子變得輕松
于是名場面誕生了——車上的氣氛,呈現(xiàn)出低氣壓狀態(tài),那英突然間,開始放聲歌唱《征服》,她雖并非嗓音完美,但全車人員卻都一同,大聲合唱。
在那一刻,鏡頭緩緩地,掃過每一個人的臉龐,就如同被陽光炙烤過的棉花糖一般,柔軟得簡直是一塌糊涂。
可別忘了,節(jié)目組的“反套路”也雞賊得很:他們沒給任何“必須吵架”的劇本反而把“取消行程”的按鈕遞給了嘉賓。
那英按下按鈕的瞬間,屏幕外的我直接淚目——原來成年人的溫柔,是可以大聲說“不玩了”。
這讓我想起,《王牌對王牌》里的賈玲,她也很擅長用,自我調侃來化解尷尬,不過場景是于棚內玩游戲;而《中餐廳》里黃曉明式的“我不要你覺得”,則把壓力轉交到了成員的身上。
那英的做法是,將壓力自己悄然地咽下,接著把松弛感傳遞出去,旅行綜藝瞬間便變成了大型的共情現(xiàn)場。
同理放到我們二十多歲的日常團建中,最怕那種“不能掉隊”這樣的雞血口號。
試想一下,如果leader像那英一樣說一句“今天不爬山了,去喝奶茶”,估計整個組立馬就原地復活了,KPI都能寫得心甘情愿的。
節(jié)目組悄悄弱化矛盾,觀眾其實都明白
但我也犯嘀咕:節(jié)目組真的一點沖突都沒剪?我來回扒拉三倍速發(fā)現(xiàn)龔俊當導游那天,其實有成員遲到十分鐘,鏡頭卻只給了一個模糊背影。
嗯刻意地弱化矛盾,這糖衣著實厚。
更微妙的是,那英的“高情商”,被彈幕夸贊得厲害呢,可若換個角度來看,她也在以最小的成本來維護自己“大姐”的形象——一句小小的玩笑,一顆甜甜的糖,就能讓團隊保持穩(wěn)定而不被打破。
這種悄然無聲的掌控,算不算另一種“精致的腳本”呢?
觀眾到底在追些什么呢?我們口口聲聲地說討厭撕逼,可當隔壁的《萌探探探案》來個“兇手自爆”這樣的熱搜時,手指又十分誠實地點了進去。
或許我們所需要的并非零沖突,而是在沖突之后,有像那英那般的人,將碎掉的情緒重新粘貼好。
那英也會帶錯路煮糊面,但這樣反而更真實
所以,《花少7》的治愈濾鏡更像一面鏡子,照見的是我們自己:白天在工位上裝大人,晚上回出租屋刷綜藝,只想看有人替我們說“累了就撤”。
那英恰好成了那個替我們按下暫停鍵的人。
別急著把她神化,畢竟她首次參與,旅行慢綜嘛。
翻車的情況,可不少:把導航看錯了,導致全員得多走兩公里呢;煮面也煮得,不成樣子,變成面疙瘩啦。
但恰恰是這些小毛病,讓“真誠”這兩個字,有了真切的感受——原來不完美才最為安心呢。
寫到這兒,我忽然希望下一季別換人,就讓那英繼續(xù)當大姐,哪怕她把地圖再帶偏三次,我們也愿意跟著走。
畢竟成年人的世界太缺一個說“算了”的人而她剛好57歲,剛好不怕得罪人,剛好把這句話說得理直氣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