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調查報告顯示,后新冠疫情時代,人們普遍難以投入工作,導致工作表現受到嚴重影響。晏和唐納森(2023)系統(tǒng)性地回顧了投入感和心流這兩個相關概念的科學文獻,這兩個概念常被用于不同類型的職場。然而,心流干預更常見于體育領域及體育導向的職場和組織。這些心流干預的評估結果大多是積極的,由此可見,在組織中創(chuàng)造更多工作中的心流和最優(yōu)體驗也可能給員工、領導者和組織帶來價值。
在《好生意》一書中,米哈里詳細闡述了積極心理學和工作最優(yōu)體驗的重要性,以及他的深刻思考。他認為,工作已成為當代生活的中心,已取代宗教和政治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力量。他的著作描述了員工、管理者和商業(yè)領導者如何在工作中找到心流,并創(chuàng)造積極的組織。這樣的組織可以培養(yǎng)員工的信任、個人成長和最優(yōu)體驗,在追求自身利潤和可持續(xù)性的同時,專注于服務更廣泛的公共利益。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匈牙利籍心理學家,
積極心理學奠基人之一,“心流”“精神熵”和“自成目標”提出者
以下是米哈里關于工作中的積極心理學和心流的一些重要引述:
注意力就像能量一樣,沒有它,人們就無法完成任何工作。在工作過程中,注意力會被消耗。我們使用注意力能量的過程,也是塑造自己的過程。我們的記憶、思想和感受均由我們使用注意力的方式塑造。這是一種可控制的能量,我們可以隨心所欲地使用,因此,注意力是我們改善體驗質量最重要的工具。
我們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刻,并非那些被動接受、松弛安逸的時光——盡管如果我們在努力之后收獲這些體驗,也很愉快,但是最美好的時刻往往發(fā)生在一個人自愿挑戰(zhàn)身心潛能的極致,去完成某項艱難而有價值的事情的過程中。因此,最優(yōu)體驗是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出來的。對一個孩子來說,這可能是用顫抖的手指將最后一塊積木放在他所搭建的高塔上,這座塔比他以往搭建的任何塔都要高;對一個游泳者來說,這可能是嘗試打破自己的紀錄;對一個小提琴手來說,這可能是能夠熟練演奏一段復雜的樂章。每個人都有成千上萬的機會去挑戰(zhàn)自我,超越極限。
領導者需要了解,是什么激勵他們的追隨者:在工作中,人們感到自己有技能且面臨挑戰(zhàn),因此感到更快樂、更強大、更有創(chuàng)造力,且有滿足感。在閑暇時間里,人們感覺通常沒有什么事情可做,他們的技能沒有得到發(fā)揮,因此他們往往感到更悲傷、虛弱、無聊和不滿。然而,他們還是希望能少做一些工作,在休閑活動上多花時間。這種矛盾的模式意味著什么?
可能有多種解釋,但有一個結論似乎是必然的:工作時,人們往往不會注意到他們感官體驗的證據。他們忽視了即時體驗的質量,而是基于文化中根深蒂固的關于“工作該是什么樣”的刻板印象,來決定他們的動機,他們將工作視為一種負擔,一種約束,一種對他們自由的侵犯,因此會盡可能地逃避它。
在紛擾的時代保持對工作的專注
數字技術的興起對人們的專注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根據微軟公司的一項研究(Borreli 2015),人類的注意力持續(xù)時間已經
減少至8秒,比2000年發(fā)現的12秒減少了4秒。雖然可獲取的信息量大幅增加,但人類攝入信息的能力提升速度卻遠遠趕不上技術與信息增長的速度。人類神經系統(tǒng)在既定時間內可處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
據米哈里總結,人腦在單位時間可處理的信息量是7比特(包括不同的聲音、特定的思想或情緒、視覺刺激等),相當于每秒最多可處理126比特的信息,而人的一生總共可處理的信息量為1850億比特,包括處理從思想、情緒到行動的生活各個方面的信息。
隨著現代技術的普及,人們越來越被信息的洪流淹沒,包括面對面交流和環(huán)境刺激,以及來自互聯網的電子郵件、短信等各種信息。米哈里指出,關于信息的這些數字是具有啟發(fā)性的,人們可能不斷想出有效的策略(如“組塊”)來應對信息攝入量的增加。然而我們有理由認為,人們注意力持續(xù)時間的縮短也是一種適應性策略,試圖幫助我們滿足日常生活中不斷增加的注意力需求,即對信息獲取的需求。
誠然,技術進步使我們今天在工作中可以即時訪問、共享和傳輸海量信息,然而,這一切也造成信息過載,如果海量信息不能得到有效管理,則可能嚴重阻礙工作中心流的發(fā)生。在許多情況下,信息就等同于干擾。比如,在網絡會議中,你可能會同時接收到的信息包括正在講話的人、屏幕上其他人的面孔、你自己的面孔、你的電子郵件收件箱、網頁瀏覽器、手機上的短信和社交媒體,以及你所在的物理空間里可能發(fā)生的其他事情(比如,你在家工作,家里的狗在叫;如果你在辦公室,身邊有同事走過)。
在這樣的現代工作環(huán)境之下,人們怎么可能聚精會神地沉浸式遠程工作呢?米哈里的研究中有一個令人驚訝的發(fā)現,叫作“工作悖論”。盡管大多數人逃避工作,更愿意花時間休閑,但他們也報告說自己在工作中擁有一些最積極的體驗,而在休閑時間里卻常常情緒低落。這可能是因為許多工作本質上具有心流的特性,比如,工作為個人提供了挑戰(zhàn)和使用技能的機會,即時反饋和清的目標,以及全神貫注的可能性。
一項工作越是復雜且有內在吸引力,心流就越可能發(fā)生,個體就越可能進一步追求這項工作。盡管工作中的心流與其他情境中的心流體驗類似,巴克(2005)將工作中的心流定義為一種短暫的高峰體驗,在這種體驗中,一個人完全投入于他正在做的事情,伴隨著時間扭曲感、行動與意識的融合等常見的心流體驗特征。
巴克(2005)對職場心流體驗的前提進行了研究,他發(fā)現自主性、社會支持和反饋這些工作特征可以預測工作中心流的發(fā)生。同時,各類資源也有助于增進工作中的心流體驗的普及,不論是個人資源(比如,自我效能感)還是組織層面的資源(比如,社會支持、清晰的目標、創(chuàng)新等),而且工作中的心流還被發(fā)現可以緩解工作疲勞(Zitoetal.2015)。
其他可能增進工作中的心流的工作特征包括技能多樣性和工作任務的重要性(Demerouti2006;DonaldsonandKo2010;FullagarandKelloway2009)。研究還發(fā)現一些可預測心流的具體工作活動,包括解決問題、規(guī)劃和評估(NielsenandCleal2010)。一項研究分析了參與者在連續(xù)10個工作日里所寫的日記,結果發(fā)現,員工當天的心流體驗在其當天的情感認同和幸福感之間起到中介作用,也就是說,如果某一天里,員工對工作的情感認同更高,那么工作中的心流體驗也更多,從而員工當天的幸福感也更高,而且日常心流體驗有助于員工更有效地實現自控(Rivkinetal.2016)。
研究還發(fā)現,工作中的心流體驗與員工的創(chuàng)造力相關,在真實領導力與員工的創(chuàng)造力之間發(fā)揮中介作用(ZubairandKamal2015)。對于責任感高的個體,頻繁的心流體驗可以全面提升工作表現,包括在分內職責和額外職責上的表現(Demerouti2006)。
心流體驗還與工作中的動機、積極情緒和樂趣相關(DonaldsonandKo2010;FullagarandKelloway2009;MartinandJackson2008)。理論上,像清晰的目標、即時反饋、自主性、挑戰(zhàn)等這些征在工作中仍然可以實現。然而,干擾之壩已經建成,其在未來無疑將持續(xù)成為工作中心流的最大阻礙。
新冠疫情迫使數百萬習慣于在辦公室工作的人改為居家辦公,許多公司已永久調整了它們的政策,允許完全遠程工作,或者更常見的是,采取混合型的工作方式。關于哪種方式最適合協作和績效,存在激烈爭論,許多高管強烈要求員工回到辦公室全勤辦公。然而,這場辯論忽視了關于幸福、績效和心流的一個重要真理:并不存在一個適用于所有人的方法。對每個人來說,心流的獲得因人而異,取決于很多因素,比如人們天生的性格特質、他們所在的組織和團隊、職位級別、工作地點,以及個人經歷和職業(yè)經歷。
促進工作中的心流
在杜賓(2018)的博士論文中,他對知識工作者進行了采訪,以更好地理解心流的促成因素和阻礙因素,
基于這項研究和心流體驗的總體特征,我們可以采取以下幾個策略,在工作中促進自己心流體驗的發(fā)生。
1. 識別自己的喜好、創(chuàng)造力、生產力高峰時段。有些人喜歡在寧靜的清晨完成個人工作,而有些人則屬于夜貓子,他們在太陽落山后感到精力充沛。有些人喜歡先自己思考,再和他人討論,而有些人則喜歡大聲說話來整理思路。為了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更多的 心流體驗,我們首先需要提升自我覺察,清楚我們能量的來源, 然后基于此構建我們的生活,使其朝著更有利于心流的方向發(fā)展。
2. 創(chuàng)建自我反饋機制。在工作中,當我們做一項任務時,往往很難知道自己的進展是正確還是錯誤的。雖然來自管理者的持 續(xù)反饋很重要,但很多人沒有得到足夠的反饋,或者根本沒有這樣一位管理者。因此,每當我們在工作中創(chuàng)造出令自己感到自豪的東西,或者從管理者、客戶或同事那里收到積極反饋時,我們都應該像籃球隊回顧比賽錄像一樣,“研究”這些勝利時刻,看看哪些做得好,哪些需要改進。當我們未來處理類似的事情時,就可以參考這一成功經驗,并開始給自己反饋,知道我們是否在正確的軌跡上做著有意義的努力。
3. 批量完成相似的任務。想象有這樣一個時間表:1 點到 1 點半開會,1 點半到 2 點休息,2 點到 2 點半再開會,然后 2 點 半到 3 點休息,3 點再開會。如果是這樣的時間安排,那么我們 就該和任何心流或成就感說再見了。更可能創(chuàng)造心流的做法是,將三個會議安排在一起,連續(xù)進行,之后給自己 90 分鐘不被打 擾的時間,投入另一項工作。當我們如此頻繁地在不同任務之間切換時,我們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去深度投入某些有意義的事情,而且頻繁地切換工作場景也會給心理造成負擔。碎片化的一天會 讓人感覺忙碌,但通常缺乏能量或成就感。
4. 在關系互動中保持臨在和專注。從杜賓(2018)的博士論文中,我們個人最喜歡的一個發(fā)現是,心流具有傳染性——在與他人互動時,我們的能量和投入狀態(tài)會直接影響到他人的能量和投入狀態(tài),反之亦然。因此,我們要在每一次人際互動中投入關心和關注,這樣他人也更可能以同樣的態(tài)度對待我們,并且更可能在當天的更多關系互動中傳遞這種態(tài)度。
5. 養(yǎng)成你的心流準備習慣。為確保身心都準備好迎接心流體驗的到來,我們事先也需要養(yǎng)成一些習慣來幫助我們完全投入某件事情。通常人們早上起床后會有一套習慣程序來開始新的一天,比如遛狗,和家人共度時光,悠閑地邊吃早餐邊讀報,或是鍛煉身體等。留出時間進行這些準備活動,能讓我們一整天的工作都事半功倍,并且在心理上準備好去應對工作中的各種挑戰(zhàn)和壓力。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積極心理學奠基人
來源:《心流2.0》,中信出版集團,領教工坊(ClecChina)摘編發(fā)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