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明代后期的文學(xué)家李流芳寓居杭州時,稱雷峰塔為“老衲”。每次我走在湖邊,看到湖山之上的雷峰塔和保俶塔,總覺得保俶塔如“美人”,雷峰塔如“將軍”,錢塘江畔的六和塔才如“老衲”。
其實李流芳和我都沒有說錯。最初的雷峰塔也是閣樓式建筑,八面七級,明朝嘉靖年間的一把大火,燒毀了雷峰塔全部的木構(gòu)廊檐,只剩下磚石砌成的塔芯。李流芳在西湖邊見到的雷峰塔,便是裸露著磚塊的一座塔芯。
古老的塔芯,歷經(jīng)風雨滄桑,小鳥銜來種子落在磚石縫隙間,藤蔓和灌木在塔身上生長,到了冬日,草木衰黃,這座石塔越發(fā)顯得蒼涼沉寂,好似一位身著灰色僧袍的老者,立于山間,沉默不語地觀覽著湖光山色。
我所見的雷峰塔,是2002年后重建的全鋼架結(jié)構(gòu)的新塔,翹角飛檐,威武大氣,確如將軍,威嚴矚目。
明代之后,人們相信雷峰塔的塔磚可以“辟邪宜男”,于是就東一塊磚,西一塊磚地,悄悄偷了去,甚至有人專門做起了這門子生意,雷峰塔的塔磚竟成了奇貨可居之物。
本就是一座殘損的塔芯,哪經(jīng)得住這般盜損,雷峰塔日漸傾斜,塔身上的縫隙也越發(fā)大了起來。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倒掉了。
雷峰塔倒掉之后,更是引起一番哄搶。搶了以后發(fā)現(xiàn),這些塔磚并不簡單,有些印有經(jīng)文,有的塔磚內(nèi)還有一個手指粗細的小洞,洞里竟然藏著宋代雕版印刷的《寶篋印陀羅尼經(jīng)》,經(jīng)卷用絲綢包裹著。瞬間,“藏經(jīng)磚”被訛傳為“藏金磚”,再遭瘋狂哄搶。
雷峰塔倒引起了全國關(guān)注,魯迅專門寫了一篇文章《論雷峰塔的倒掉》,次年,又寫了一篇《再論雷峰塔的倒掉》。
魯迅是見過未倒掉的雷峰塔的,“破破爛爛的映掩于湖光山色之間,落山的太陽照著這些四近的地方,就是‘雷峰夕照’,西湖十景之一”。
魯迅在《論雷峰塔的倒掉》中講述了白蛇娘娘的故事,有個叫作許仙的人救了兩條蛇,一青一白,后來白蛇便化作女人來報恩,嫁給許仙了;青蛇化作丫鬟,也跟著。一個和尚,法海禪師,得道的禪師,看見許仙臉上有妖氣,便將他藏在金山寺的法座后,白蛇娘娘來尋夫,于是就“水滿金山”。法海用計把白蛇娘娘裝在一個小小的缽盂里了,并用雷峰塔鎮(zhèn)壓。
雷峰塔的聞名,便是因了塔底下被鎮(zhèn)壓的這位白蛇娘娘。
我們現(xiàn)在所叫的“許仙”,其實在最初的話本中,并不是這個名字。唐傳奇里有一則《白蛇傳》,男主人公名字叫“李黃”,故事發(fā)生在長安。李黃在東市逛街,遇到一白衣女子,是個寡婦,李黃贈了些錢財、布帛給這個女子,并在女子住處待了三天。李黃回家后便臥床不起,全身化為膿水,只剩一個腦袋在。家人尋到白衣女子住處,看到的只是一個荒園,荒園的皂角樹上掛著一串銅錢,正是當初李黃贈予女子的。
《白蛇傳》的故事不斷改編,到了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zhèn)雷峰塔》,故事地點換到了杭州,時間是南宋紹興年間,男主人公的名字喚作“許宣”。故事與魯迅講的也不一樣,馮夢龍版的白娘子是大蟒蛇精,但隨她一起的青青則是青魚精。白娘子在西湖遇著許宣,動了凡心,要與他結(jié)為夫妻,她雖不曾殺生害命,卻盜用錢財,連累許宣吃了兩場官司。許宣得了色,又害怕妖精,想到“時衰鬼弄人”,甚至想要跳湖自盡。最后是得了法海禪師的缽盂,才將白娘子扣下,永鎮(zhèn)雷峰塔下……
二
近期,在浙江省博物館孤山館“梯旻初志——雷峰塔遺址出土銘文磚”的展覽中,幾塊印有“宣許”二字的塔磚,再次將我的記憶拉回到《白蛇傳》的傳說里。
當?shù)孛襟w照片
為何雷峰塔的塔磚上會有“宣許”二字?是否和《白蛇傳》中的許宣有關(guān)呢?
帶著疑問,我特意跑到孤山館看了這個展覽。據(jù)估計,當年雷峰塔的建造,規(guī)模宏大,用磚以百萬計。這次展出的塔磚,均為銘文磚,有600多塊。銘文磚分為多類:
第一類是印有“天下”“王”等字樣的塔磚,揭示了此塔由國王錢俶建造,“王”是“吳越國王”之簡稱,“天下”為“天下兵馬大元帥”之省略。
第二類是印有“官”等字樣的塔磚,如“官二”“官四”“官二王”“官三王”等,“官”即官府,代表了這類塔磚由官方制造。
第三類是印有“辛未”“壬申”“酉”等干支紀年文字的塔磚,這些磚揭開了雷峰塔建造年份之謎。
北宋開寶四年(971年)為“辛未”年,開寶五年(972年)為“壬申”年,銘文磚中少量出現(xiàn)的“酉”字實為“癸酉”(開寶六年,973年)的省寫。由此推斷,雷峰塔的始建時間約在開寶五年,直至太平興國二年(977年)方告竣工。
第四類塔磚便是印有類似“宣許”等姓名字樣的塔磚,如“章春甲”“周魚”“蔣獎”“徐毛”“宣干”“陸安”“朱曹”“王青”等等。這類塔磚,有的人名前還綴有地名,如“沈甲”類塔磚中的“沈甲姚什德”,“周甲”類塔磚的“周甲金德”,“吳甲”類塔磚中的“吳甲徐超”,等等。
這里的“甲”和北宋王安石變法中“保甲法”的“甲”一致。北宋時期,為便于日常管理和集體行動,將同一村落、街巷的百姓就近編組,每5戶為1甲?!吧蚣滓κ驳隆?,大約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某小區(qū)某單元所對應(yīng)的一戶戶主。
這些記錄了個人姓名的銘文磚,作為功德標志修筑進雷峰塔中,可見當初雷峰塔的建造,亦有大量民間力量參與其中。
雖然塔磚上的“宣許”,只不過是某單元的一位鄉(xiāng)民,與《白蛇傳》中的許仙并無關(guān)系,但這些千年灰色石磚,仿佛是一道獨特的文化印記——見證著真實歷史,又將人們對許仙、白娘子的意難平一起融入雷峰塔永恒的記憶里。
原標題:《為何雷峰塔的塔磚上會有許仙簽名?》
欄目主編:陳抒怡 文字編輯:陳抒怡
來源:作者:何婉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