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參考消息報道,這兩天巴爾干半島不太平,俄羅斯駐塞爾維亞大使哈爾琴科的一番爆料,把歐洲地緣政治的暗流攪得更渾了。他直言西方已經(jīng)下定決心,要加速把塞爾維亞拉進北約,而塞爾維亞恰恰是中俄在巴爾干地區(qū)最信任的朋友。
哈爾琴科的表態(tài),絕不是俄方隨口喊話。要知道,北約在巴爾干的擴張動作一向敏感,塞爾維亞的地位更是特殊。這個國家既是中俄在歐洲南部的重要支點,也是西方一直想要納入“鐵幕”的戰(zhàn)略要塞。蘇聯(lián)解體后,北約東擴步伐未曾停歇,波羅的海三國、波蘭、捷克、匈牙利、克羅地亞、黑山、北馬其頓……一個個地“收編”,但唯獨塞爾維亞一直堅守“中立”,既不肯投靠北約,也不愿徹底倒向任何一方。這種“平衡術”在今天的地緣格局下注定難以長久。
西方這次為啥又急了?有三個理由擺明了在桌面上。
第一個理由,說白了就是要掩蓋1999年北約轟炸南聯(lián)盟的歷史罪責。哈爾琴科直言,西方現(xiàn)在最想做的,就是讓塞爾維亞“翻篇”,把那場未經(jīng)聯(lián)合國授權、造成2500人死亡的轟炸變成歷史的灰塵。只要塞爾維亞能加入北約,整個敘事權都會發(fā)生轉移,西方媒體有無數(shù)辦法把“人道主義干預”包裝成“歷史誤會”,塞爾維亞的民族傷痛、北約的道義原罪,都會被一紙協(xié)議輕描淡寫帶過。這種手法,過去在東歐、波羅的海國家用過無數(shù)次。問題在于,塞爾維亞人民的記憶并不像西方想象的那么短暫。很多人至今還記得貝爾格萊德夜空下的炮火,記得北約導彈砸向醫(yī)院和電視臺,記得那段“無處可逃的日子”。要想靠一場外交“秀”把這些都洗白,西方算盤恐怕打得有點響。
第二個理由,是要削弱中俄在巴爾干的影響力。這一點,西方專家、媒體、政客說得比誰都直白。美國科索沃特使格雷內(nèi)爾早就喊話,塞爾維亞的未來應該和美國同步,而不是跟著中俄走。過去幾年,塞爾維亞和中國關系飛速升溫。中塞貿(mào)易額三年漲了三倍,2024年達到75億美元,中國成了塞爾維亞第三大貿(mào)易伙伴。匈塞鐵路、FK-3防空系統(tǒng)、人工智能合作、葡萄酒零關稅……這些項目讓塞爾維亞在基礎設施、國防、科技、民生等領域全面“去依附”西方。中國的投資沒有政治附加條件,卻能帶來實打實的工作崗位和產(chǎn)業(yè)升級。俄羅斯的角色也不容忽視,盡管深陷烏克蘭戰(zhàn)場,但在能源、情報、軍事等領域,塞俄合作依然緊密。西方在巴爾干推進的每一步,都會發(fā)現(xiàn)這片土地上的“中俄影子”怎么也甩不掉。美國、歐盟急于拉攏塞爾維亞,目的就是要把這顆“戰(zhàn)略釘子”拔掉,讓自己的防線徹底合攏。
第三個理由,是地緣位置的絕對稀缺性。塞爾維亞是歐洲、亞洲、中東的交匯點,有“歐洲十字路口”之稱。往西400公里是意大利,往北不到1000公里是法德核心區(qū)。這個地盤掌握在誰手里,誰就能對整個歐洲腹地形成威懾和滲透。如果在這里部署雷達、導彈、情報設施,15分鐘內(nèi)就能覆蓋歐洲大部分戰(zhàn)略目標。北約早就盯上了這塊“咽喉”,可惜塞爾維亞一直不上鉤。俄烏沖突打到今天,北約對俄羅斯的戰(zhàn)略焦慮只會更重。
說到底,西方對塞爾維亞的拉攏,不只是外交牌,更是軍事、經(jīng)濟、信息、文化全方位的“組合拳”。表面上是拉關系、送好處,背后卻是滲透、分化、施壓、乃至顏色革命的全套劇本。這幾年,西方媒體、非政府組織、智庫頻繁在塞爾維亞刷存在感,煽動親歐、反俄、反中輿論,鼓勵“青年上街”“精英倒戈”。但塞爾維亞政府和社會的“免疫力”顯然比烏克蘭、格魯吉亞要強得多??偨y(tǒng)武契奇多次公開聲明,塞爾維亞不會依附于任何軍事集團,更不會忘記北約的轟炸歷史。在涉及國家核心利益的問題上,塞方的立場異常堅決。
民意是真正的“護城河”。歐洲公開的民調(diào)數(shù)據(jù)顯示,支持塞爾維亞加入北約的比例不到一成,反對者高達八九成。大多數(shù)塞爾維亞人對北約的敵意根深蒂固,對中俄的親近則有現(xiàn)實和歷史雙重基礎。1999年的那場轟炸,不只是一段歷史,更是一代人的集體記憶。西方每次喊“塞爾維亞融入歐洲”,都不得不面對民眾的質(zhì)問:誰來為過去的鮮血買單?誰敢保證加入北約不會重蹈烏克蘭、格魯吉亞的覆轍?這些問題,西方政客永遠給不出答案。
但外部壓力不會消失。俄烏沖突膠著,俄羅斯對塞爾維亞的安保能力確實受限。中國雖然經(jīng)濟合作亮眼,但地理距離擺在那兒,難以提供直接的安全保障。美國和歐盟肯定會在經(jīng)濟、輿論、政治、社會多個層面持續(xù)施加壓力,甚至不排除通過制裁、投資、外交孤立等手段逼迫貝爾格萊德“松口”。但塞爾維亞的獨立外交傳統(tǒng)和強烈的民族自尊,使得外部威逼很難一擊即中。反倒是這些壓力,進一步激發(fā)了塞爾維亞“左右逢源、平衡自?!钡谋灸?。
如果說塞爾維亞與中俄的緊密關系是外界最關注的變量,那塞爾維亞自身的“求生哲學”才是真正的底牌。這個國家在夾縫中生存了太久,深知大國博弈的冷暖。拉美、東歐、西亞的教訓歷歷在目,誰都不想做下一個“棋子”。塞爾維亞政府明白,只有最大化自主空間,才能在大國夾擊中保全利益。和北約走得太近,歷史包袱和民意風險就會爆表;完全倒向中俄,又可能被西方“釜底抽薪”。這場多線博弈,注定沒有絕對的贏家,只有不斷調(diào)整的平衡。
但有一點已經(jīng)足夠清楚,西方的“拉攏+洗白”套路,碰到塞爾維亞這種民族認同極強、與中俄高度合作的國家,并不靈。只要武契奇這樣的強人還在臺上,只要民眾的民族記憶還在,塞爾維亞就不會輕易倒向北約。即便出現(xiàn)某種“政權更迭”的極端情況,塞俄中三方也不會坐視不理。巴爾干半島,曾是兩次世界大戰(zhàn)的導火索,也可能在新一輪大國博弈中,成為撬動全球秩序的關鍵杠桿。
再說一句,如果西方執(zhí)意不顧歷史和現(xiàn)實,單方面推進“塞爾維亞入北約”計劃,到頭來很可能會引發(fā)更大的地緣動蕩。巴爾干的每一次“劇變”,都曾帶來整個歐洲的連鎖反應。今天的歐洲,表面平靜,實則暗流涌動。俄烏沖突未解,中美博弈升級,歐盟內(nèi)部離心力加劇,誰都不敢保證未來不會再出現(xiàn)“黑天鵝”事件。塞爾維亞的選擇,不只是自己國家的路口,也可能成為全球權力格局演變的縮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