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陳述內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贅述文章結尾
1972年8月,一個平常的下午,人民大會堂東大廳外傳來一陣急促的腳步聲。
周恩來沒顧得上脫下風衣,快步走進病房,神情凝重。
他知道,這次可能是最后一面了。
床上的人已經(jīng)很虛弱了。
她抬眼看著他,聲音低到幾乎聽不見:“恩來,我死后……別火葬,好嗎?我想去南京?!?/p>
周恩來愣了一下。
旁邊醫(yī)護人員面面相覷。
那會兒,火葬是中央號召,連周總理自己都簽了名支持。
可他沒有猶豫,輕輕點了點頭,眼圈紅了:“好,不燒。
誰也沒想到,這個在當時看似不起眼的“例外”,背后藏著一段太久沒被提起的往事。
那不是一份簡單的生前遺愿,而是一個革命者對半生信仰的歸宿。
事情還得從更早說起。
1878年,香港。
一個叫何香凝的女孩出生在一個有錢人家。
那時候,女孩就得裹腳,是“規(guī)矩”。
她母親也不例外,親手給她裹上了。
可她呢?悄悄從家里拿了剪刀,把布一刀刀剪掉。
她說:“不裹腳也能活。
不嫁人也行?!彼艓讱q,就已經(jīng)有了主見。
長大后,因為這雙“大腳”,她在當時的婚姻市場上幾乎成了“沒人要”的姑娘。
可偏偏,一位剛從國外回來的青年廖仲愷說,他就想找個沒裹過腳的女子做妻子。
媒人一牽線,兩人一見面,事情就定了。
1897年10月,廣州,他們成婚。
婚后沒多久,廖仲愷決定去日本留學。
家里沒錢,他發(fā)愁。
她啥也沒說,直接把自己的嫁妝變賣了。
送他出國,自己也跟著去了。
這對年輕夫妻,在東京一邊讀書,一邊結交志同道合的人。
常去聽孫中山的演講,后來干脆把家讓出來,成了同盟會在東京的秘密據(jù)點。
她親手做飯,打掃房間,甚至辭退了傭人,為了安全。
她說得很簡單:“能為孫先生分憂,是我的榮幸?!?/p>
1909年,廖仲愷被孫中山召回國內,繼續(xù)參加革命。
她把他送走,自己不久也回來了。1911年,他們在廣州匯合,仍是并肩作戰(zhàn)。
可惜好景不長。
1925年8月20日早上,廣州。
廖仲愷和何香凝一起出門去開會。
路上遇到熟人陳秋霖,就順路帶了一起。
下車時,何香凝看到婦女部的劉家桐在門口,便走過去打招呼。
沒想到,就是這么一個小插曲,救了她一命。
她還沒走進會館,門口就響起一連串槍聲。
她愣了一下,以為是在放鞭炮。
直到看到身邊人倒下,才意識到出事了。
等她跑過去時,丈夫已經(jīng)倒在血泊中,子彈打中了眉心,連醫(yī)院都沒來得及送到。
那年,她47歲。
廖仲愷的死,震動政壇。
可事情很快就變了味。
兇手沒查清,反而是蔣介石趁機掌控了軍權,汪精衛(wèi)成了政治核心。
何香凝知道,丈夫不是死于普通仇怨,而是死在一場權力斗爭里。
她在自家門口貼上了四個字:“精神不死?!睆拇瞬辉僬J同國民黨右派,公開與蔣介石劃清界限。1927年“四一二”政變后,她徹底退出國民黨,轉而與共產(chǎn)黨合作。
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
她已經(jīng)是59歲的老人了,可依舊馬不停蹄地組織慰問隊、救護隊,為前線籌物資,寫文章,演講。
她說:“國家危難,我不能坐著等?!?/p>
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
她站在人群中,看著五星紅旗升起。
那一刻,她眼眶濕了。
新中國成立后,她繼續(xù)擔任要職,是民革中央的核心人物之一。
直到1972年,身體每況愈下。
她知道,時間不多了。
那一年,她提了一個請求:不要火化,讓我去南京,和仲愷合葬。
她沒說太多理由。
可她身邊的人明白,這是她壓在心里幾十年的念想。
1972年8月,周恩來最后一次去醫(yī)院看她。
她又提了一次。
周總理眼含淚水,說:“我答應你?!?/strong>
她走后不到一周,靈柩由鄧穎超、廖承志等人護送南下,安葬于南京鐘山,和廖仲愷并肩。
從此,那里再沒有分離。
《何香凝年譜長編》,何香凝紀念館編,廣東人民出版社,2010年。
葉永烈,《中國婦女革命家何香凝傳》,作家出版社,2000年。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年譜(1949-1976)》,中央文獻出版社,1997年。
廖承志,《我的父親廖仲愷》,人民出版社,1985年。
《民革人物傳:何香凝》,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委員會編,團結出版社,2005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