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一位步履蹣跚的老人乘機從紐約來到北京,看著眼前華燈璀璨的城市,潸然淚下。
前言
1945年世界上發(fā)生了一件大事,第一顆原子彈產生的核爆炸不僅震動了日本,也震驚了世界,但很少有人知道,這顆原子彈的設計者,竟然是來自中國的一位女性。
她被譽為“核彈女王”,又有“東方居里夫人”的美譽,她叫吳健雄。
吳健雄一生都是美國國籍,美國原子彈的制作成功她居功至偉,但她本可以在美國享盡榮華富貴,卻選擇晚年回歸祖國,度過了并不悠閑的晚年時光。
墓碑上沒有署名,只有八個大字:“一個永遠的中國人”。
人們對于她的評價爭論不一,如果不是她美國的原子彈技術至少停滯五年,但如果沒有他,我國的核武器技術也將停滯五年。
一、巾幗不讓須眉
1912年,吳健雄出生于江南蘇州的吳家,在清朝末年,這是少有的幾個書香門第之一了,他的父親吳仲裔還是當朝的武將。
吳仲裔極力擁護學習西方先進思想和技術,也正因受西方思想的熏陶,他一直倡導男女平等,這在清朝是很新奇的思想。
為了踐行“男女平等”,改變腐朽陳舊的封建思想,吳仲裔創(chuàng)辦了國內第一所女子學院,專門為當代女性學生灌輸先進的教育,在女性教育上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妻子還在懷孕的時候,吳仲裔就已經為未來的孩子起了“吳健雄”的名字,盡管生下來的是個女孩,他依然力排眾議,讓孩子沿用男性化的名字。
“叫建雄也很好,女孩子就不能起這種名字了?我女兒未來定是個巾幗不讓須眉的女豪杰!”別人的父親都是想著讓女兒如何成為大家閨秀,如何相夫教子,他卻一心希望女兒能出人頭地。
或許是受父親的影響,吳健雄從小就像個男孩子一樣,滿懷一顆憂國憂民的赤子之心,既有江南女子的溫婉,又有不輸男兒的英氣,開朗大方。
在學習上,吳健雄無論是文學還是理科都很精通,早年在家里人的安排下,她曾以旁聽生的身份在上海公學讀過一年書,親自感受過胡適先生的授課。
自那以后,她就立志要拜入胡適門下,最終也不出意外的成為了對方的學生,就在所有人都以為中國未來要出一名“女文豪”的時候,她卻在一年后改換了物理系的學科。
那時候中國很少有女學生攻讀物理系,所有的老師包括胡適都在感慨吳健雄失去了大好前程,沒有人知道,未來的她將會在物理學領域,爆發(fā)出多么耀眼的光輝。
二、揮別親友,遠赴異國他鄉(xiāng)求學
“我不覺得遺憾,如果老師您看到日本在中國所做的行徑之后,就會知道,提筆只能譴責他們,想要趕走侵略者,需要的是更強大的武器。”面對胡適的詢問,吳健雄毅然決然地進入中央大學的物理系。
入學后,吳健雄也逐漸展露出了她在物理系方面的天賦,1934年,她以全校第一的成績畢業(yè),并代表全體學生在榮譽獎臺上發(fā)言:
“我們如今正在面臨著來自帝國主義的侵略,我也想要將他們趕走,為此,我們想要讓自己強大起來,在國家危亡之際,不分性別,不分大小,我們都應該貢獻自己的力量!”
22歲的吳健雄并沒能實現理想和抱負,因為當時的中國實在太落后了,即使她是成績最優(yōu)秀的學生,也不過是那些國外科學家眼里的“學徒”而已。
閉門造車不如提升自己,她秉承著“師夷長技”的思想,踏上了前往大洋彼岸的客船,面對父母擔憂的眼神,她強忍著淚水,哽咽道:“我走了,等我回來之后,您女兒一定會成為國內最好的科學家。”
她做好了不學到真正的知識不回家的決心,可誰也沒有想到,這次分離,竟成了永別。
在美國求學的時候很苦,但吳健雄確實堅持了下來,為了成為美國最好的物理學教授勞倫斯的學生,她每天都會在對方的實驗室門口等待機會。
一個月后,她終于見到了這位名譽美國的學術教授,可面對吳健雄的請教,對方卻以實驗很忙的理由打發(fā)了。
但她也早就想過了這種可能,不如說以華人的身份求學,這種待遇才是正常,一次拒絕并沒有讓她放棄,只要一下了課,就拿著書等在勞倫斯的門前。
時間一長,勞倫斯終于對這個小女孩起了興趣,主動上前搭話,而吳健雄也沒想過對方會主動發(fā)問,一時間竟然有些結巴,不過還是完整表達了自己想要報效國家的心。
當知道對方竟然在這里等了四個月,勞倫斯也有些不好意思,出于愧疚便跟她就學術方面進行了討論,卻沒想到吳健雄一個學生見解卻非常獨到,此后,勞倫斯有了第一個外國學生。
三、時光變遷,學成歸來
1944年,美國“曼哈頓計劃”提出,它的另一個名稱為“原子彈研發(fā)計劃”,而吳健雄的老師自然也加入了計劃之中,但其中的試驗頻頻出錯,以至于計劃曾一度被擱置。
吳健雄意識到這可能是一個接觸最高物理學研究的機會,請求參與其中,這件事自然被否決,誰會讓外人參與自己的核心計劃?
她自然也不會天真的以為只要提出想法就能參與,所以自然有所依仗,她拿出了一份數據,那是勞倫斯苦思冥想都無法破解的一個難題,這是敲門磚。
最終,在眾多科學家的贊成下,美國當局一咬牙,宣告只要加入美國國籍,就可以讓吳健雄也參與到原子彈研究的計劃中。
為了不錯過這個機會,吳健雄只好同意,就這樣,她成為了“曼哈頓計劃”中唯一的中國人。
在項目進程中,她成功接觸到所有的數據,美國原本推算需要還需五年才能研發(fā)成功的原子彈,竟然被她提前了足足四年。
雖然自此以后,她成了美國的國籍,但對外她一直宣稱自己是中國人,無論走到哪里,總是一身旗袍,即使是美國的領獎臺上,數萬雙眼睛直勾勾的盯著,她也是一身旗袍,走出中國自信之美。
那么,既然她從未忘記自己的國家,為什么一直不回來呢?
美國一直企圖操縱蔣介石來達到控制中國的目的,但結果卻是中國共產黨成為最后的贏家,至此美國與中國就有了一道裂痕,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打響,更使這道裂痕更加擴大。
而以吳健雄在美國的地位,美方自然不可能輕易放人,更何況她還是核武器的主要負責人,歸心似箭的吳健雄就這樣被美國以保護的名義軟禁在科研局。
直到上世紀七十年代,中美重新建交,吳健雄才得以重新回國,此時她已經是一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了。
結語
回國后的吳健雄在我國物理學領域里提出了非常寶貴的意見,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楊振寧和李政道就是她的學生。
1992年,吳健雄女士逝世,享年85歲,她的丈夫將她的骨灰葬在家鄉(xiāng),并依照她的遺愿,留下“一個永遠的中國人”幾個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