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說:去年初夏,在中五井村采風,遇到了熱情好客的梁喜德師傅。梁師傅是 一位 從鄉(xiāng)里退休的干部, 多才多藝、知識淵博,退休后就住在村里,平時種種地、練練畫、剪剪紙, 日子過得自在怡然,身子骨也十分硬朗 。在中五井村的黃牛山前,梁師傅給我講了一個非常凄美的故事,當時以為全記住了。前幾天想起了這個故事,才發(fā)現完整的故事已經忘記個差不多了,只記得黃牛山、鏵尖嶺、黃牛蹄等地名,卻始終聯系不起來。無奈,給梁師傅打了個電話。梁師傅說,我給你寫下來吧。好的!過了兩天,果真給我發(fā)過來了六頁半寫得密密麻麻的手稿紙, 字跡工整,細節(jié)詳實 。
感謝梁師傅,故事照錄如下:
神牛犁平順—— 黃牛山的傳說
在平順縣青羊鎮(zhèn)中五井村邊,有一座南北向的小山,名叫黃牛山。黃牛山不大,南北長不過二里余,東西寬還不到一里,高僅百余米。奇怪的是,黃牛山的山體全是黃干土,和周邊多為青石的山體區(qū)別很大。此事說來話長,還得聽村里老人慢慢給咱訪一段故:
很久很久以前,中華九州的東、西、南、北四京相繼確立,唯獨沒設中京。從地理位置看,古潞州地處上黨之脊、太行之巔,正處在四京正中。經多方考察,玉皇大帝決定在潞州立都,也就是設立中京。
玉皇大帝派了一頭神牛來整治山川。神牛先在山頂開辟出一塊平川,便是如今的上黨盆地,隨后又梳理河道。它先從潞城的辛安村到平順縣的龍鎮(zhèn)開挖河道,好把漳河水引過來?,F在中五井村有個山頭形似犁鏵,名叫 “鏵尖嶺”;天腳村也有個模樣相似的山頭,同樣叫 “鏵尖嶺”—— 相傳這便是當時神牛拉犁開挖河道時用的兩個犁鏵尖。
說到這兒,還有一段趣聞:相傳神牛拉犁時,先從龍鎮(zhèn)往下開挖,挖到如今的青羊村時,遇上了怪事 —— 東山頭和南山原本連在一起,神牛挖開后沒多久,兩座山頭竟又合攏了。這樣反復多次,都是剛挖開就合上,玉皇大帝只好派太上老君前來察看。太上老君仔細查看后,讓神牛改了原先單犁鏵開挖的法子,換成雙犁鏵開挖,還選好時辰,在犁鏵上貼了 “神符”,作法相助??恐@個辦法,東山頭和南山順利分開,從龍鎮(zhèn)到辛安村的百里灘河道也順利完工。正因從青羊村到辛安村的河道是用雙犁鏵開挖的,所以河道較寬;而青羊村到龍鎮(zhèn)的河道是單犁鏵開挖的,就稍窄一些。
就在百里灘河道挖通的當天夜里,東山頭的山腳下出現了一個神秘洞穴。午夜時分,洞穴上方亮起一道五彩光環(huán),緊接著,無數螞蟻從洞里爬了出來 —— 有帶翅膀的飛螞蟻,有紅色的大螞蟻,還有藍色的小螞蟻,它們沿著河道散落到了各處。據說開挖河道時斷開了東山頭和南山,其實是挖斷了當地的龍脈;這片寶地本是出人才的地方,那些螞蟻正是人才的象征。螞蟻走了,此地的風水被破壞,人才也就流落到了各地。
后來官府在螞蟻洞穴的位置建了一座寺院,名叫東藏寺,之后又在這兒修建了學府,培養(yǎng)出了不少人才。因此平順縣流傳著一句說法:“識字不識字,住住東藏寺”。如今的平順中學,就在當年東藏寺的舊址上,學校每年都能考出許多大學生,不僅如此,還連續(xù)多年有學生考上清華、北大等名校 —— 看來這兒確實是塊風水寶地。
話歸正傳,神牛完成開挖河道的任務后,玉皇大帝又命它馱著青羊山去辛安村附近堵住往下流的漳河,迫使河水流進新開挖的百里灘河道。正當神牛馱著山慢慢前行時,河南、河北的百姓聞訊趕到了中五井村,齊刷刷跪在神牛面前,擋住了它的去路。原來漳河是河南、河北兩地的 “母親河”,千畝良田全靠漳河水澆灌,沒了這水,收成就要大打折扣;偏偏那年又特別干旱,地里的禾苗急需澆水,不然就要顆粒無收??粗傩諅兊脑V求,神牛起了憐憫之心,停下了前行的腳步。據說當時神牛的前蹄已經踩到了黃牛蹄村的地界,再往前一步就到辛安村附近的漳河邊了。最后神牛把前腿縮了回來,它踩下的蹄印留在了那里,后來人們就把那個村子叫做 “黃牛蹄村”。
神牛停住腳步后,馱著山向玉皇大帝請求卸下背上的大山,更改原先的計劃,可玉皇大帝沒批準,還命令它繼續(xù)前行。神牛再三請求,玉皇大帝動了怒,說要是抗旨,就降火燒它的身。一邊是百姓的生死訴求,一邊是玉皇大帝的圣旨,神牛最終選擇了前者。既然玉皇大帝不肯讓它卸山,神牛便運起神力,扭頭用牛角去推背上的大山。因為用力太猛,它的牛角折斷了,鮮紅的血順著傷口流了出來。那截折斷的牛角變成了一座尖山,就是如今北頭村馱山自然村腦上的 “牛角嶺”;流出來的血化作一股清泉,匯聚在馱山村的山頂,名叫 “漳腦池”。如今這池子還在,泉水也常年不涸;牛角嶺下的村子,至今仍叫 “馱山村”。
見神牛不僅停步不前,還擅自卸下了背上的大山,玉皇大帝怒不可遏,立刻降下天火燒它。百姓們見神牛是為了救自己才遭天火燒,趕忙從中五井村的五眼活水井里打水滅火。人多力量大,眼看大火就要被撲滅,天上卻突然射下一道金光,直照向那五眼水井 —— 眨眼間,五眼活水井就變成了枯井,一滴水也沒了。直到現在,中五井村雖說名叫 “五井”,卻沒有井水可喝。沒能澆滅天火,神牛身上的火苗又燃了起來,而且越燒越旺。最后,神牛的骨頭被燒成灰白色的液漿,流到河灘里,變成了一塊大石板,面積差不多有一畝地大小。百里灘是通往河南的重要商道,后來有人在這塊石板上蓋了三孔窯、五間房,開起了車馬大店,就是有名的 “石板店”。在過去,這石板店方圓百里無人不曉。
神牛被天火燒死后,臥在當地變成了一座山。它的肌肉化作黃色的干土,周圍的山都是青石山,唯獨這座山與眾不同。當地人都叫它 “黃牛山”;又因山上長滿黃櫨,也有人叫它 “黃櫨山”。雖說黃牛山不高也不大,但憑著這段凄美的民間傳說,成了遠近聞名的山。在民國版《平順縣志》的 “方里圖?平順鄉(xiāng)東路諸村” 中,“中五井”“黃櫨” 兩個地名清晰可見。
后來,往來于百里灘商道的人,路過黃牛山下的石板店,總會想起神牛舍身救百姓的往事。哪怕行色再匆匆,也會停下腳步,對著黃牛山的方向深深一拜;沒有香燭,就從路邊折一根黃櫨枝、撿一把干秸稈立在山腳下,既是敬奉,也是祈愿 —— 祈愿神牛的善意能護佑旅途平安,也祈愿那份為百姓挺身而出的勇氣,能像山上的黃櫨一樣,年復一年,紅透太行。
如今,黃牛山依舊靜靜臥在中五井村旁,山上的黃櫨每到秋時便染得滿山通紅,山腳下的樹枝秸稈也總有人添新。老人們還會坐在山根下,給孩子講神牛挖河道、拒圣旨、護百姓的故事,那些帶著溫度的話語,伴著山間的風,一代又一代傳下去,成了平順人心里抹不去的念想,也成了太行深處一段永遠鮮活的傳說。
小編微信:jdn0355,歡迎添加,探討晉東南地區(qū)有關問題,或添加關注本公眾號。投稿郵箱:jdn0355@126.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